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10-19 查看次数:998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语堂曾为欧美读者用英语写过一本《苏东坡传》,后有张振玉中译,是部有名的书。凡熟悉林语堂的读者和研究者,都知道这部书与其说是为苏东坡立传,毋宁说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是借古人的事迹,写自己的胸臆。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难以理解传主以及其他人物何以与史家之论颇不一致乃至背离。
关于王安石的为人,林语堂总的看法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尤其在理财的能力上,说他是个“急躁自信的财政经济的鬼才”。评价似乎还比较客观。而于其“变法”,则全面否定;更为激烈的,是对王安石的专制主义的谴责与抨击。
林语堂在其《苏东坡传》的开端,即严正地指责王安石的变法是导致北宋国力耗竭的罪魁:“宋朝国力之削弱,始自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由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又说,“王安石变法使社会衰乱,朝纲败坏”。接着,他驳斥梁启超等提出的王安石变法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的说法,认为王推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举出的“事实是,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支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而对于这样的惨状,王安石还“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坚称他的土地政策颇获农民支持,将一个极权政治渲染成民主政治,那种巧立名目,令人觉得犹如今日一样”。作者至此,已将笔锋转向他那个时代,借议论变法侧击现实了。
极权政治,这是林语堂最不能容忍的专制主义之极端。所以,对于王安石的钳制御史、排斥异己、安插党人的行为,也就深恶而痛绝之。他剖析说:“这个新政权若不把御史台(相当于现代的报章杂志界)控制住,而以甘心效忠的同党手下人填满,这个新政权也是无法发挥效能的。王安石也觉得有控制学者文人的思想观念之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而且还引用了当时王安石的反对派对王的评论,如“视民间清流为俗流,视异己者为腐败”,以及司马光的话作为佐证:“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司马光《上皇帝书》)也因此,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作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价,并予以彻底的否定。这是因为此著反映了王安石“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在林看来,王“还不足以把郑康成、马融、陆德明等鸿儒取而代之”,可是现在他却以其《三经新义》“使之成为思想的官定标准”。这自当使主张思想自由的林语堂极度反感,因而愤怒地斥责道:“这种行为,既是官权的滥用,又是对学术的污辱。”因此是“不可饶恕的”。至于这部《新义》,如仅从学术的视角论,则“新思想创见多,而学术根基浅”;林的最后结论是“糟不可言,他死之后就完全为人所遗忘”。
总之,在林语堂的心目中,王安石并不是什么“伟大的革新家”,而是极权主义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表。因此,在论述到王安石与司马光以及苏东坡之间的“斗争”时,既客观地指出,他们“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都志在执行自己的政策,而不在谋取权力地位,而且王安石对金钱绝不重视”。他们都是“争理不争利”。同时又尖刻地认为“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可是却“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践”,这就必然“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了。而这种假借民意推行的专制新政,在林语堂,是绝对无法忍受的,尽管从史传而言,这是北宋时代的变法,而非今日。但在林,从来不为史而史,他是以古喻今。所以,与其说林语堂是在抨击王安石,否定变法与革新,毋宁说是在抨击极权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否定专制与思想统治。
(躲斋《林语堂笔下的王安石》,有删节)
1、不属于林语堂认为王安石是“极权主义的倡导才和推行才,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表”的理论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是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他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他推行的变法导致国力耗竭。
B.王安石以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致使小生意人失业,农人无力支付青苗货款和利息,只得卖妻儿而逃亡。
C.林语堂认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独揽大权,以个人的主观意见来评判人物的贤愚和是非。
D.王安石与司马光以及苏东坡之间的“斗争”,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东坡传》与其说是林语堂为苏东坡立传,毋宁说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是借古人的事迹,写自己的胸臆,实则借《苏东坡传》抨击王安石。
B.林语堂对王安石的看法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汉事之术,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急躁自信的财政经济的鬼才。
C.面对变法后的惨状,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巧为掩饰,使其不明真相,宣称自己的土地政策颇受农民支持。
D.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可是却“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践”。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林语堂认为,王安石将一个极权政治渲染成民主政治,实际上开巧立名目之现实的先河。
B、 对于王安石的钳制御史、排斥异己、安插党人的行为,林语堂深恶而痛绝之,由此让他看到极权政治的恶劣,所以无法容忍极端专制主义。
C、 林语堂极度反感将《三经新义》作为思想的官定标准的做法,斥责为“官权的滥用,对学术的污辱”,认为《新义》,“新思想创见多,而学术根基浅”。
D、王安石与司马光、苏东坡间的“斗争”,“争理不争利”,王安石对金钱绝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在执行自己的政策时,而谋取权力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徵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后丞相掾李邵(李郃)、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邵(郃)、琬具白其言于诸葛亮。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于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
建兴十二年,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妻子还蜀。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掊克:聚敛贪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为从事,年未三十 辟:征召
B.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 奄:忽然
C.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 贰:第二
D.坐自贵大,臧否群士 臧否:评定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B.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C.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D.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立得刘备信任,“年未三十”,就“擢为长沙太守”,诸葛亮也认为廖立是荆楚地区的优秀人才,虽逃离长沙,刘备也没有深加责怪,后来还担任侍中。
B.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游散在李严等下”,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到来,廖立给他们出主意,李邵、蒋琬告诉了诸葛亮。
C.廖立认为,当初先帝没夺取汉中,跑到荆州和吴争南三郡,结果把三郡让给了吴人,白白使将士们受劳役之苦。丢了汉中,让夏侯渊、张郃深入巴西郡,又丢失了一个州。
D.诸葛亮知道后,弹劾廖立,说他“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疵毁众臣”,最终,廖立被废黜为普通百姓,流放到汶山郡,依靠耕田养殖维持生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5分)
  译:
(2)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 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8、简要赏析首句中“抛”字的妙处。(5分)

9、这首诗虽无深意,但曲折多姿,语气多变。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2)戍卒叫,▁▁▁▁▁▁▁,楚人一炬,▁▁▁▁▁▁▁!(杜牧《阿房宫赋》)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黄河跳壶口
刘兆林
黄河悄悄地绿了。正是夏天,一个无风的早晨,我从黄河山西一侧逆水步行,又去壶口看前一晚见过一面的黄河。
此时我脚下的黄河,正淡淡地绿着,像一条睡在陡窄河槽里的卧龙,一点鼾声也没有。昨晚在壶口奔腾翻滚上蹿下跳豪气冲天的黄河,它已经筋疲力尽了吗?它的绿,我是刚刚发现的。此前在壶口见到的它一直在狂舞,满头披散的银发和一身洁雪似的轻纱,没见丝毫绿意。望着黄河的绿,我不由认真揉揉眼睛,可它仍安然绿着,不仅没有喊声,甚至听不见喘息声,若不是壶口那边漂来断断续续的白沫儿在移动,它真的像在褐绿的河床上睡着了。为弄明白它的绿,我回头向隐于河床的下游望去。不很远处,一座长虹样跨接秦晋两省的黄河大桥,俯首凝望着似睡非睡的绿色黄河。远古时候,壶口一带是道山岭,把黄河拦成汪洋一片的北海,《山海经》记载传说,北海横流,人淹于水中,天下大乱,临危受命治水的禹王,通过凿山把淹成一片的秦晋两国疏离开了,但又使得浩浩漫漫宽宽荡荡的黄水,一下收于壶口,拥挤成雄烈不羁的野马群,争先恐后势不可挡往高低不平的山谷跳去,每一跳,都有千尺狂澜掀起,这就使虽已贴紧的秦晋两地,仍难通达,直延续数千年,所以清朝诗人留下诗句说“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而今,壶口下游凌空而起的跨河长桥,已把改革开放的秦晋两省紧紧通连起来。若攀桥倚天鸟瞰,会更觉黄河在秦晋两省人民的呵护下,似绿龙安卧。后来得知,此时黄河流域并非多雨季节,加源头和上游冰雪早已化尽,所以流量小了,流势弱了,泛不起大量黄色泥沙了,黄水便于缓流中变绿,而如卧龙徐徐下游。若在冰雪消融水势滔滔的三、四月间,或大雨连绵季节,黄河定泥沙俱下,浊浪滚滚如黄龙奔腾。
虽然水流缓了,但数里外仍可隐隐听得黄河腾跃壶口的呐喊声。越往前走喊声越大,到了近前,轰轰隆隆如远方传来沉闷雷响。于是,昨夜梦中让我翻腾了一夜的壶口瀑布又浮现眼前:一簇接一簇的巨大白烟,此起彼落地跳跃着,背后便是五六百米宽的河道忽然收缩成四五十米宽的壶口。河水你拉我扯相挤相撞着集体跳入深渊,年年月月,从远古一直跳到今天,生生跳成声震天下的巨大瀑布。瀑水前赴后继无休无止,激起的漫天水粉,如白烟如滚雾如流云如飞雪,使本无浓云的壶口周围,不停地下着淋漓冷雨一般。我以往见过的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长白山天池瀑布等,都是悬挂头顶仰望的,唯有黄河壶口瀑布从平地往深渊里跳去:千军万马般的上游来水,千次万次集体从壶口北侧跳下去,再万次千次集体从壶口南侧跳出来,跳得惊心动魄,白烟万尺。那飞扬万尺的白烟,仿佛黄河出窍的灵魂,欢腾着,呼喊着,据说,晴天朗日下还会在壶口上空跳出万丈彩虹。
前一日天阴日不朗,我没有看到彩虹,第二天天晴气朗却还没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行程匆忙,只好遗憾此行看不到壶口彩虹了。但黄河出窍的壮美灵魂在壶口狂欢闪耀之后,重归卧于河床的龙体再悄悄向大海奔去的情景,我却看得真真切切。这般气势,与五年前在美国一侧看过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有几分相似。美国与加拿大共有且闻名世界的西方大瀑布,气势似比壶口瀑布还大些,但,我们的壶口,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文化之渊,源远流长。尧帝舜帝和人祖山可以作证,大禹治水来过这里,孔子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来过这里,郦道元注水经来过这里,徐霞客写游记也来过这里……壶口早早就在华夏经典《山海经》《尚书》《吕氏春秋》《水经注》和许多志书里,成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之渊。
遥望跳过壶口向大海奔去的黄河,我不禁暗自发问,黄河为什么非要跳入壶口而不是绕过壶口呢?如果黄河在上游改改方向,不就没有跳向壶口这粉身碎骨灵魂出窍的危险了吗?我又向黄河发问,面对万丈壶口深渊,你是否怀着勇士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而跳?
黄河不语,继续往无底的壶口里跳着,跳着,跳得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再跳上岸时,已撞得伤痕累累,浑身流着白色血沫,可仍毅然向大海流去。黄河仿佛在告诉我:还有哪里比壶口更能让我有望奔向大海?!
我凝视壶口之上舞动的白烟和绿色卧龙那一身征尘,仿佛看到它寻找理想之路的决心,不由驻足良久。
(选自《人民日报》)
1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描写了壶口瀑布壮观的气势。着一“跳”字,既写出壶口瀑布从平地往深渊里跳去,又突显拟人色彩,也“跳”出了黄河出窍的壮美灵魂。
B、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长白山天池瀑布都是高悬在上,须要仰望的,自然没有了“跳”的意味,也就失去了惊心动魄,欢腾呼喊。
C、因为行程匆忙,无法一睹壶口彩虹,但能真真切切看到黄河在壶口狂欢闪耀之后,重归卧于河床的龙体再悄悄向大海奔去的情景,也不枉此行。
D、文章写到《山海经》等有关壶口、黄河的记载,除了表明黄河有着悠久的文明外,还体现了黄河与其他河流的不同,是大禹治水造就了壶口瀑布。
E、文章对壶口瀑布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层层衬托渲染,在读到了壶口瀑布的壮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颂扬之情。
12、赏析文章第3段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
河水你拉我扯相挤相撞着集体跳入深渊,年年月月,从远古一直跳到今天,生生跳成声震天下的巨大瀑布。瀑水前赴后继无休无止,激起的漫天水粉,如白烟如滚雾如流云如飞雪,使本无浓云的壶口周围,不停地下着淋漓冷雨一般。

13、文章第四段写到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有什么作用?(6分)

14、以“黄河跳壶口”为题,有什么意蕴?(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唐生明那种人,是睚眦必报的人。我们队里早就烦他烦得要命,这次他终于走了,我们这些基层干部额手相庆都来不及啊。
B、《黄金时代》既不像宣传海报上说得那么美仑美奂,也不那么不堪。平心而论,在当下的中国影坛,它确也算得上一部有追求、有情怀和有水准的艺术电影。
C、要知道,领导干部所追求的一切进步,归根结底都应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不为民造福,级别再高也没有意义。
D、正在各院线公映的国产电影《黄金时代》真正具有潜移默化的决定性影响力的,是近年来对于以人为本的个人幸福和个人价值的怀旧回归。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正确对待得与失,能不能提拔,不仅涉及工作是否需要、职数是否空缺,还涉及本人是否具备了条件,付出了多少辛劳等等,不是自身想提就能提。
B、近年来,明星的高片酬成为影视从业者屡次声讨的问题,但因为“明星效应”对于吸引观众的作用仍然十分强大,电视台购剧也看明星。
C、空姐赶紧补充:“一个发动机也能保证飞机降落,机长正在处理。”空姐的声音淡定了一些,这让乘客们觉得事情还没有变得更糟糕,转机依然存在。
D、从春晚剧组正式成立到距离春晚播出仅有111天的时间,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三大挑战,希望集全组之力,把难以完成的任务完成好。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一方青石镶在悠长的小巷里,这坚硬的幑记多么柔软;把一帧红石嵌在敦厚的老屋门垛下,这粗糙的构思多么细腻。▁▁▁▁▁▁▁。▁▁▁▁▁▁▁。▁▁▁▁▁▁▁,▁▁▁▁▁▁▁。▁▁▁▁▁▁▁,▁▁▁▁▁▁▁。重回石佛,在跋山涉水的搜寻中,有种声音在我身体里叫,似曾相识,像是受到惊吓抑或委屈,一条裂缝随着痛的感觉缓慢打开。
①结果是,像斑鸠似乎看出了我的短视而销声匿迹 ②青石从安山来,红石从大别山来 ③失去了青石红石,我沉稳坚实的小镇如今气喘吁吁 ④之前,我忽略了它们的故事,像没有在意斑鸠羽毛的色彩、尖喙距离虫子的距离与突然的飞翔 ⑤与失去斑鸠天空已显空洞不同 ⑥青石与红石也在那个时间里集体遁逃,消失得无影无踪
A、⑤③②④⑥① B、③⑤④①②⑥ C、②④①⑥⑤③ D、④⑥①⑤②③
18、仿照下面示例,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基本相似。(5分)
示例:古刹里的一株虬曲的树,风一阵,雨一阵,佛一阵,人一阵,不动声色。
答:

19、请根据丰子恺先生《瞻瞻底车》这幅画,围绕“骑”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曾经有个小国去朝拜大国,进贡了三尊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小国进贡的同时出了一道题目:哪尊金人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
有一位退休的老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了三根稻草。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