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2-11 查看次数:1338
 
第一单元
一、积累·整合(15分,每小题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赤壁赋》写苏轼“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_________秋江夜色之美,作者也似乎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②散文《听听那冷雨》主要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将作者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_________娓娓倾诉出来。
③《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_________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A、领悟 情绪 以致B、领略 情绪 以至
C、领悟 情结 以至D、领略 情结 以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5年,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将开展昼夜首次连续环球飞行,下周预计将飞越中国并在重庆和南京停留。
B、故宫博物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自拍杆完全拉伸可将近1米多,人员拥挤时容易伤及游客,并可能对珍贵藏品造成破坏。
C、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河北邯郸永年县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解决农村青壮年流失的重要举措。
D、日本领导人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国际秩序的破坏,严重损害中日关系,对日本发展及其国际环境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3、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保护口头文学就是对活态文化的尊重,记载口头文学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
②口头文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的语言珍品,是存在人们心灵上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地域人们文化认同的标识。
③使读者更能从中了解到前门地区的文化性格、市民的风俗习惯,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有益的。
④北京是个口头文学非常发达的城市,前门的传说故事是北京非物质文化中口头文学的代表。
⑤而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解析口头文学存在的理由、流传的原因。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④⑤③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①⑤③
二、感受·鉴赏(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倾注,这里是敬酒的意思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神色严肃的样子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终
D、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既:既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一组是(4分)
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却仍然坦荡的胸怀。
C、第三段由写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写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D、最后一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并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7、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三、思考·探究(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2分,每小题4分)
呆气
邹韬奋
我们寻常大概都知道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所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据传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牛顿,有一天清晨正在潜思深究的有味当儿,他的女仆预把鸡蛋置小锅旁备他自煮作早餐,他一面沉思,一面把手上的一只表放入锅内滚水中大煮特煮,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又据传说电学怪杰爱迪生结婚之日,与新夫人同车经过他的实验所,把夫人暂停在门外,自己跑进去取什么东西,不料进去之后,忘其所以,竟在一张桌上大做其实验,把夫人丢在外面许久,最后由新夫人进去找了出来,才一同回家去,这又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大概研究学问非研究到有了呆气的境域,钻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学家思创造一物,发明一理,当其在未创造未发明之前,人莫不讥为梦想,甚乃狂易,认为徒耗光阴,结果辽远,而彼科学家独能不顾讥笑,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
委身革命事业以拯救同胞为己任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彼革命志士,思为国家谋幸福,为人民除痛苦,而当其未达到谋幸福除痛苦之前,无一兵一卒之力,无弹丸凭藉之地,在他人见之,未尝非纸上谈兵,痴人说梦,认为必不可以实现,然卒以彼大革命家之规谋计划,冒万险,排万难,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刀斧不足以惧其心,穷困不足以移其志,置身家性命于度外,而登高一呼,万方响应,翕然从风,固为万流景仰,但在流离颠沛之际,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诚以凡事非有几分呆气来应付,处处只计及一己利害,事事顾虑前途得失,无丝毫之主见,无丝毫之冒险精神,迟疑不前,趑趄不进,永在彷徨歧路之间而已。
此外欲能忠于职务,亦非具有几分呆气不可。在办公室中但望公毕时间之速到,或手持公事而且注墙上所悬时计者,大概都是聪明朋友的把戏,事业交在这种人手上是永远办不好,这是可以保险的。因为他所缺乏的就是忠于职务视公务如己事的呆气。降而至于交友,也以具有几分呆气的朋友为靠得住。韩退之所慨叹的“士穷乃见节义”,朋友穷了,仍不忘其友谊,此事非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不办!
我们寻常的心理,大概无不喜闻他人之誉我聪明,且亦时欲表现其聪明;又无不厌闻他人之称我为呆子,而并不愿自认为呆子。初不料呆气也有那么大的好处!
8、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本文所论“呆气”的一项是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瞿秋白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他不为所动,最后英勇就义。
B、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放弃美国的丰厚待遇,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建设出力流汗。
C、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志坚对生物医学有着浓厚的研究欲,同时他爱好广泛,大学的时候爱运动,乒乓球打得比较好,而且一直都坚持跑步。
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去拜访罗丹,罗丹邀请茨威格参观他的创作室,然而罗丹把他领进工作室之后,却因全神贯注地埋头于自己的创作,把他“忽略”了起码一个小时。
9、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有“呆气”的人身上,他们的理想没有实现之前,人们对他们的选择总是不理解,嘲笑他们的理想为梦想。
B、牛顿、爱迪生们仍然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坚守着他们的理想,终于成就一世英名,这与他们身上的“几分呆气”不无关系。
C、把革命事业作为已任的革命者,他们一心想着为国家谋幸福、为人民除痛苦,结果总是被人们视为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D、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想有所成就,就非得有“几分呆气”不可,公务工作如此,交友也是如此。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为“呆气”,而从“勇气”和“正气”说起,这就告诉我们,作者说的“呆气”就是“勇气”和“正气”。
B、本文是针对一些人贬低或否定奋斗与奉献精神而把这种精神说成是“呆气”的现象而写的,其实这一错误现象并未绝迹,所以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从多方面论证“呆气”的重要性,因为所谓“呆气”其实是勇气和正气的体现。
D、作者沿用“呆气”这一当时的流行说法,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写作角度新颖,这样,能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利于大家接受文章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谷底人家
卢惠龙
从城里出发,不过六七十公里,眼前就呈现连绵的山谷。
这是一条好生僻远的山壑。站在谷底,只见蛮荒的山峦俨如威仪棣棣的屏障,乳白色瘴雾在山腰静静低徊,蓝天呢,长长的,窄窄的,深邃又缥缈。那条窄狭的,由一级一级青石缀成的山路,像一条带子,从长岭上飘忽而下,这便是谷底同外部世界联络的唯一纽带。公鸡在土墙上啼鸣,山雀在树尖啁啾,幽深的谷底在岑寂中才有了一分活气。
正当嘭嘭的搭谷声应山应谷的时候,长岭上忽地撑起了一排排绿色的帐蓬,从谷底抬眼望去,就像太阳雨过后,山上生出的一朵朵菌子。
黄昏,太阳刚刚搭山,星星还没跳出山脊,山风就会把长岭那边悦耳朵歌声传来,有时悠悠像流水,有时沉沉像滚石,有时簌簌像落雨。
山妹,这个从不枯着眉毛过日子的女子,后生们爱跟她打堆,她走到哪里,就把山歌带到哪里。她那脆脆的、甜甜的嗓音,像鸽哨、银笛,能把栖息在林子里的鹧鸪惊得扑扑飞腾,也能把缠绕在后生心中的忧怨驱散……
这些年,山寨的后生好多出门打工去了,到东莞,到宁波……,没了嘻哈打笑的同伴,没了呵嗬连天的山歌,山妹真有说不出的孤寂。做了地里那份营生,就整日陪着三爸,枯守空荡荡的瓦屋。秋夜的山凹,溽暑难挨,吃了晚饭,山妹只得陪三爸坐在门槛边,三爸手里摇着蒲扇,驱逐嗡嗡嗤嗤的长脚蚊。山妹呢,听他说些古话消磨长夜。
终于,长岭新搭的帐篷里,飘来一阵阵歌声,带着来自远方的气息,让山妹入迷了。她觉着,帐篷飘出的歌声,比民校老师唱的好听,比呜呜啦啦的唢呐引人悬想。她从歌声中,想象得出好多东西。歌声闷闷的,她猜想,一定是唱歌的人在山里住不惯,想那个远远的家了。歌声怅怅的,她想起那次牛不见了,她带了黄狗,满山去找。
山妹不情愿坐在三爸身边:在她心中,三爸的那些话太细碎了,太缠绵了,太没味了。她抬了一张板凳,坐在门前的水杨柳下,翘望着长岭上的那片红云变成淡紫,静静地听着长岭上飘来的歌,脚边嗡嗡的长脚蚊,也被她忽略了。空谷传音,那游丝一样的歌轻轻地飘来,她就觉得玄奥又酣畅,炽热又淡远,仿佛有了一点依托,得到一点昭示。她在那歌声中沉醉,觉得无处不变得一片明亮。于是,白日长长,她盼太阳快点落山;山风萧萧,她诅咒风把歌声刮跑。渐渐地,山妹听熟了,也情不自禁地学着哼起来:
亲爱的,你慢慢飞,
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山妹,咋不唱各人家的山歌呢?”
坐在屋里的三爸,摩挲着老眼,那口气,愤愤地。
“爸,我三岁就会唱山歌呢。”
山妹的回答,让三爸失意得受不住,像是受人轻慢、捉弄一样。
楼枕上吊着的那盏灯,摇曳地吐出苍黄,屋里昏昏暗暗。
山妹知道爸不悦了,就轻轻地唱起来:
吃了晚饭把碗收,
钥匙丢在碗里头,
……
山歌并没有解脱三爸心里的纷纭,在他听来,山妹唱得并不情愿,听了反而难受。于是,走上楼,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晨光熹微之中,山妹上山打猪草去了。走在雾罩沉重的田坎上,心中却有一阕韵律在悄悄展开,它轻快,跳跃,委婉,深沉,怎么也挥不去,驱不散……
她抬起头来,凝望着长岭上那排绿色的帐篷,踌躇着……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叙述了“谷底人家”的父女二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反映了边远山区正在发生改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B、文中“有时悠悠像流水,有时沉沉像滚石,有时簌簌像落雨”一句,抒发了“山妹”对于听到了长岭帐篷里传来的歌声的茫然。
C、作者写“山妹”“那脆脆的、甜甜的嗓音,像鸽哨、银笛”,运用了“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
D、“三爸”“摩挲着老眼,那口气,愤愤地”,是因为他看到“山妹”学唱的不是自己寨子里的民歌,对长岭帐篷里的那些人产生了怨恨。
E、结尾写“第二天,晨光熹微之中,山妹上山打猪草去了”,“山妹”觉得还是自己的山歌“轻快,跳跃,委婉,深沉”。
12、这篇文章的标题“谷底人家”好在哪里?(6分)

13、联系全文,说说“山妹”和“三爸”的性格特征。(6分)

14、文章结尾两小节文字,各自的末尾句都带着省略号,请探究其省略的内容。(8分)
四、应用·创新(74分)
(一)语言运用(14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过分强调数量,甚至迷信数量,进而为此沾沾自喜,却可能有害科学的发展。因为,①。如,我国科研人员总量全球第一,但大师级的顶尖人才相对较少(我还没有看到);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虽多,但原创性成果较少,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科研投入和产出不相匹配,质与量严重失衡...
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的另一个危险,是难免为追求政绩展示成就而采取选择性统计。
长此以往,“数量”不仅②,反而可能妨碍对真相的认识,其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何况,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③,他们更愿意听到的,或许是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例。
16


16、阅读下面的表格,写出两条结论,并不超过40字。(8分)
大学生文化消费类型 大学生观看电影的首选渠道
文艺演出,1% ;展览,1% 电视机观影,1%
动漫,1% ;音乐,7% 电影院观影,38%
电视剧,13%;电影,36% 视频网站在线划下载观看,56%
读书,38% 电影院观影,38%
其它,3% 其它,5%
(二)写作实践(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是一个虚幻的梦境,却体现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在梦里,庄周与蝴蝶已浑然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便是“天人合一”。有时我们过于执着一念,烦恼如杂草丛生,不如抛开心中的羁绊,去聆听那自然的清音。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