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开卷有“乐”
夏春锦
人常说开卷有益,我却感觉时常是开卷有“乐”。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直接出自《渑水燕谈录》,书中有一则说到宋太宗一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就对臣下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似乎是对其兄赵匡胤偃武修文国策的一种有意识地表露。
“益”有好处、获益的意思,读书有益是几千年的共识,但不免带有鲜明的功利性。而乐是乐趣的意思,相对而言是非功利性的,亦即阅读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只是内心的审美欣悦达到充盈后的外露。在此,阅读完全是出自内心的需求。以格调的高低而言,从开卷有益到开卷有乐,应该是往更高层次上的提升。让乐趣引导阅读而成为悦读应是未来阅读的方向。此乐应是精神层面的高雅之乐,充满人文精神的心灵之乐,而绝非娱乐至死的感官刺激之乐。
开卷有乐最早可追溯至孔子的悦读生活。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这样自豪地评价他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之乐,已不在庙堂之上,亦不在江湖之远,更不在名利之间。孔子之乐,在阅读的理想状态之中,乐在其中才会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至境。
显然,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开卷有乐。开卷有乐本质上是审美的境界,超脱于功利之外。元代才子翁森《四时读书乐》有诗四首,用极具灵性的语言将读书之乐诗意化、审美化到了极致。
诗中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此悦读状态已臻于化境,人与书、书与境完全融为了一体,难分彼此。正如邵燕祥所说:“乐的是那个情调,痴迷沉醉于其中。”因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内心的欣悦才会透过窗前的萋萋芳草折射出悦读者自足的心境。悦读而油然慧生,聪慧犹如肆意滋长的芳草不断地茁壮成长起来,在心底扎下四通八达的深根。“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束薰风。”悦读之乐似乎化成一曲瑶琴后绕梁的袅袅余音,回荡心间,又何止三日不绝呢?“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悦读之后的兴味和意蕴仍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令你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只得起床凭栏,把玩霜天皓月,思接古今,令人味之无穷。“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悦读到了至境,已不能局限于书本。书本之外,梅花是书,天地是书,人心更是一部无字的天书。如清代张潮所云:“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把有字书的悦读延伸到于无字处读书,去读生活的大书,人生的大书,其乐也融融。
杨绛先生曾说:“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这般家长里短的生活话语,十分朴实,充满悦读的智慧。因为她在平淡如水的话语中道出了开卷有乐的真谛。至于阅读是否是“追求精神享受”值得商榷。
法国作家蒙田也非常善于阅读,他说:“读书,我只寻求那些能够令人愉快且又朴实无华的篇章。”他的蒙田随笔也一如洗净铅华的箴言,含英咀华后令人倍感意味无穷。博览群书而又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杨绛先生不可能不会体会到这些西方哲人的悦读名言,但她的内敛自省也正好道出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与隔膜。这种差异与隔膜表现在中国文化强调利他,是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而西方文化偏重利己,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幸福追求。在此文化背景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杨绛先生自然不会去宣扬自己的读书“享乐主义”了。
悦读事实上就是一件令人享受的赏心乐事和美事。健康的书籍总能使人沉浸在醇厚的书香墨韵之中。在悦读的境界里,体验古与今、中与外、情与理、聪与慧的匆匆变幻,让生命得到滋养,让悦读点燃心灵的永恒之灯。
1、下列关于“开卷有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卷有乐之乐是乐趣的意思,它无功利性可言的,阅读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只是内心的审美欣悦达到充盈后的外露。
B、阅读完全是出自内心的需求。以格调的高低而言,开卷有乐,应该是往更高层次上的提升,让乐趣引导阅读而成为悦读应是未来阅读的方向。
C、开卷有乐是阅读的理想状态,应是精神层面的高雅之乐,充满人文精神的心灵之乐,而绝非娱乐至死的感官刺激之乐。
D、开卷有乐最早追溯至孔子的悦读生活,孔子的读书之乐,在阅读的理想状态之中,乐在其中才会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至境。
2、下列不属于“杨绛先生自然不会去宣扬自己的读书“享乐主义”了”的理由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曾在挨“棍子”的情况下,不以读书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但她并不认为这是追求享受。
B、杨绛先生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在那特殊的年代,还有她内敛自省的性格,决定她不会去宣扬读书的“享受主义”了。
C、西方文化偏重利已,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幸福追求,但杨绛先生深受中国利他和悲天悯人文化的影响。
D、悦读事实上就是一件令人享受的赏心乐事和美事。在悦读的境界里,让生命得到滋养,让悦读点燃心灵的永恒之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卷有益”语出《渑水燕谈录》,“益”有好处、获益的意思,读书有益是几千年的共识,但它是从“功利性”角度来看待读书的。
B.孔子曾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之乐,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在阅读人生、社会的大书。
C.开卷有乐本质上是审美的境界,超脱于功利之外。翁森《四时读书乐》用灵性的语言将四季读书之乐诗意化、审美化到了极致。
D.蒙田随笔正如洗净铅华的“读书,我只寻求那些能够令人愉快且又朴实无华的篇章”箴言,含英咀华后令人倍感意味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帅①雍闿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日:“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上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日:“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日:“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阁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黯,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教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日:“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科,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笔嗣,历三郡守监军。笔弟都,太子中庶子。
(选自《三国志•蜀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公羊春秋》 治:钻研
B.领帐下司马 领:引领
C.闿遂趑趄不宾 趑趄:犹豫不决
D.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 阳:佯,假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B.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C.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D.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裔涉猎广博,“是中原钟元常之伦也”,经举孝廉,任鱼复县县令,刘璋命令他在德阳陌下抵御张飞,结果败北,回到成都,刘璋却让他作为使节去见刘备。
B.刘备占领益州后,张裔任巴郡太守。后益州郡太守正昂被杀,蜀汉就任命张裔为益州郡太守,到任后当地资格很老的雍闿不接受,把他押送到了孙权那里。
C.张裔到了蜀汉以后,丞相诸葛亮任他为丞相府参军,处理府中的公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后“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并得到诸葛亮的赞赏。
D.张裔为人重情,年轻时和犍为郡的杨恭关系很好,杨恭早死,遗孤未数岁,张裔迎留其遗孤,与分屋而居,事杨恭母如母,可谓行义甚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5分)
译:
(2)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北窗
宋/黄庭坚
生物趋功日夜流,园林才夏麦先秋。
绿阴黄鸟北窗簟,付与来禽安石榴。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歌负盛名,为江西派宗祖。②簟(diàn):竹席。③付与来禽安石榴:来禽,即林檎,俗称花红。安石榴,略称石榴,因系张骞从西域安息带回,故称安石榴。
8、结合全诗,谈谈黄庭坚的这首小诗在构思上的特点。(6分)
9、第二句中“才”和“先”字,历来评价甚多,请结合诗句加以评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归
杨清舜
快到边境时,天已暗了下来,他也又渴又累。这些天来,离开家乡越远,他对自己的未来就越不放心了,对家人的思念也越浓烈。
饱一顿饥一顿且天天担惊受怕的生活,使他消瘦了许多。但是,快到边境的现实却又使他的心中有了一丝丝的兴奋。因为一旦走过国境线,他就有可能什么事也没有了,从此他便不用再担惊受怕。
这时,他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得先找个吃睡的地方,明天过境后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于是,他就开始留心四处的灯光。
又走了一阵,他便看见了藏在树林边的那间小木房。于是,他不安地去敲门,但是他放在左边衣袋里的手却握紧了他这些天来一直带着以防不测的那把尖刀。
几声狗吠后,门嘎的一声开了,于是他便看见一位70多岁的驮背老人,提着灯在看他。“大爷,我是做生意的,走到前边天就晚了,想到你家借宿一晚,你看行不行?”
“哦!好!好!进来吧!”
他松开了握着刀的手,迈进了木门,老人在他的身后嘎的一声关上了门。
“哦,来客了!来——快请坐!老头子,快热点饭菜!”伴随着一个女人沙哑的声音,他便看到床上躺着的一位老阿婆。
与老阿婆聊天的同时,驮背老人便忙着给他做饭。或许因为老阿婆是农村人不知外边的世界,在问了他的经历后,老阿婆说的便都是乡间之事,说自己如何因病一身瘫,今年苞谷如何受灾,他听着听着便有些感动。因为从小在城里,他确实不知农村之苦呀。
很快,一盆热腾腾的饭和三个小菜便摆在了他的面前,老阿婆不好意思地说:“唉,今年收成不好,我那憨儿子进城打工又受了点伤,没菜招待你呀!”他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么多菜已足够了!”接着他又问:“你们的儿子在城上打工受伤了,在哪里呀?”
“在海城,好长时间不回信了,听说伤不重,我们又没法去,这个憨儿子,也不知过年还能不能回来!”
“海城?”他不禁脱口而出。
“是呀!”老阿婆说“你是海城人?”
“不,我经常去那里进货!”他有些不安地说。
“哦!如果你再去,请帮我找找我儿子,让伤好点就赶快回来,找不到钱没关系,咱们一直穷了这么多年照样过呀,哪家过年不是图个平平安安!”接着,她又对驮背老人说到:“快拿照片来,让这位客人看看咱二憨的照片,以防万一遇到也不知道!”这时,他就莫明其妙地想起家中的妻子和儿子来,他发现其实自己也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
饭菜很一般,但他吃得很香。其中一道是煎鸡蛋,他知道,这是农村人给的最好礼遇了。他刚放下碗,老人的照片也拿来子,他接过照片一看,马上就呆住了。那照片上的人憨厚的目光,竟然那么的熟悉,却又是那么的刺眼。
“这就是你儿子?”他不安地问。
“是呀,这小子虽然有点憨,但蛮孝的,去年他妈因病瘫痪,本来可以医好,但却没钱医治。所以,今年才开春他就闹着要到外地打工,说要把他妈的病治好,可这几个月却一直没有联系了。看,他的地址在这里。”驮背老人感慨地指着照片说。
看了照片的背面,他如电击一般打了个寒颤,便问“你儿子叫赵二憨,是吗?”
“啊,你认识?”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问。
“岂止是认识,我们还是朋友们呢!”他果断地说。
“啊——你是他的朋友!啊——太好了!”两位老人又是异口同声地说,“我儿子他好点了吗?”
“我也不知道。我已出来好几天了,不过,听朋友们说没事。”他又想了一下说,“这次出来前,二憨还借给了我1万块钱!家里急着用钱,我先还给你们吧!”说着,他便从包中拿出l万元钱递给驮背老人。
“这孩子,真的有出息了!”老人颤巍巍地说。
这时候,他的眼圈红了!
当晚,他边与老人聊天边抢着为老人做家务事,老人不让他做,他便说:“我和二憨是生死兄弟,他不在,应该由我为你们做点事。”两位老人高兴地对他赞不绝口。
第二天早晨,他便告别老人上路了。临别前,驮背老人递给他10个煮好了的鸡蛋,他本不要想,但想想还是接过了。出门后,他在路上一直小跑着,但不是走向境外,而是沿原路返回。到了手机有信号的地方,他便拨通了当地公安部门的电话。
他是坐着警车回海城的。在车上,他如释重负。半个月前,他所承包的矿山发生了塌方事故,为了逃脱责任,他带着所有的钱向边境逃亡。他知道,在受伤的人中,就有老人的儿子,一个叫赵二憨的工人。
(选自《文艺生活》)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善于营造悬念,“他”又渴又累又饿,又远离家人,但快到边境,还是使他的心中有了兴奋,“他”有可能什么事也没有了。
B.“他”从“握紧以防不测的那把尖刀”到“松开了握着刀的手”,体现了“他”从警惕到放松的心理过程,也突出了“他”胆小的性格特征。
C.小说从“他”为过夜投宿踏入老人的家,到给老人一万元钱,到告别老人上路,老人始终没有发现“他”的真实身份,表明“他”善于欺骗的一面。
D.小说以主人公出逃到回归为线索,叙述了“他”在出逃时的所见所闻,两位老人的行为与生活状况深深刺痛了“他”,使他完成了由出逃到回归的转化。
E.小说擅长人物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他”与两位老人的交谈接触中,凸显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12、作品中的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3、赵二憨的照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4、有人说,结尾有画蛇添足之感,可以将尾段删除。你怎么认为?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宋代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衢中热闹缤纷。(喜闻乐见)
B、然而由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要实现既有制度的破题,必须先行动起来,然后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改革才不会成为空话。(积重难返)
C、联合国气候大会让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成为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而在发展低耐碱经济方面,金融业无疑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举足轻重)
D、鳄鱼的捕猎方法从表面上看比较被动笨拙,但却可以用最少的体力获得食物,使自己尽可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境地,可谓大巧若拙。(大巧若拙)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中此次就信息技术产品达成的共识展现了美中关系的另一面,正当两国在战略上竞争之际,它们似乎在可能为商业带来更快影响的协议上迫切希望进行合作。
B、金砖国家合作要做到政治和经济“双轮”驱动,既做世界经济动力引擎,又做国际和平之盾,深化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协调和合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C、一些犯罪嫌疑人可能经常更换潜逃地点或者再度出逃其他国家,如果相关共享的信息和抓捕合作加速,会对抓捕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D、虽然奥巴马政府对缅甸的改革大加赞赏,但无论何种尺度衡量,缅甸距向自由的多民族与多宗教民主实现永久和不可逆转的转变还差得很远。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对于一个儿童作家来说,“好奇”永远是最珍贵的品质,有了一颗好奇的心,才会去热切地探索世界,▁▁▁▁▁▁▁,▁▁▁▁▁▁▁,▁▁▁▁▁▁▁。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儿童作家是完全经验型的,本色的,过多的从自身出发,写作时绕不开自己的圈子,▁▁▁▁▁▁▁,▁▁▁▁▁▁▁,▁▁▁▁▁▁▁。说到底,儿童文学作家跟不上儿童成长的步伐,是他们写得太多太快,写作上避重就轻,避繁就简,避深就浅。一句话,作品要成长,首先作家自己要成长。
① 对人类高科技的发明创造和新奇事物总是畏惧
② 以“疏离”和“出世”为荣,不能冷静地理性地跳出生活,解释生活
③ 拿出很多的精力时间去充电学习
④ 对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技术更新有热情有兴趣
⑤ 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保持最佳距离
⑥本能地选择拒绝,不看不想不学,惰性严重
A、⑥④③②①⑤ B、④③⑤①⑥② C、①③⑤④⑥② D、③④⑤⑥①②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6分)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收获最多。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1)▁▁▁▁▁▁▁”
“(2)▁▁▁▁▁▁▁”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3)▁▁▁▁▁▁▁”
19、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与画横线句子结构基本相同,官数可略有增减。(5分)
枣树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爷爷和奶奶起早贪黑日夜操劳着大家庭,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残酷的时间飞逝,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