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4-18 查看次数:4330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整个媒介史的发展中,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介质和内容的分离”。无论是书本、报刊,还是石碑,都是无法分离的东西。而随后出现的电视机、收音机,乃至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都使得内容得以脱离介质而存在。所谓的“无字天书”只存在于神话中,但“无纸之书”却存在于现实中。
介质和内容的分离,使得内容的传输更有效率。想象一下,把一本书从一个上海人手中转移到北京人手中,势必要发生物体(也就是原子)的位移。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输,则是比特式的,无需任何介质的位移。传输效率的巨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复制的轻而易举。
而第二个节点就是介质和应用的分离。电视机作为一种介质,虽然里面播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电视机。两户人家的电视机除了大小、色彩有差异外,主要功能是没有差别的。但以电脑为代表的介质和应用分离,使得两台电脑的功能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显然和一个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显然是完全不同的。
介质和应用一旦分离,使得大量的数码设备成为“冷媒介”——但这个冷媒介的意思,和麦克卢汉笔下的,已经有些不同,或者说,延展了麦氏的意思。大量的开发者让媒介设备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功能,而更大量的人蜂拥而至,成为这些设备的使用者。而在这个趋势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钱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诞生,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于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行文到此,似乎充满着乐观,但我们不妨稍许停顿一下,仔细地审视一下,这样的趋势,真是有百善而无一害的么?
(选自《媒体发展中的两个节点》)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媒介中,介质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如书本、报纸杂志等,如果去掉了文字(内容),就变成了没有实质意义的白纸。
B、现代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媒介内容可以抛开介质独立传播,所谓的“无纸之书”不只是存在于神话中。
C、传统媒介因为介质和内容不可分离,使得内容传播非常不方便和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内容的位移必须伴随着介质的位移。
D、现代媒介不但大大提高了内容的传播效率,而且信息复制也变得轻而易举,这是因为它的内容能够脱离介质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媒介发展中的第二个节点指人类借助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实现的介质和应用的分离。
B、介质和应用的分离,是指媒介设备的使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让媒介设备产生不同的功能。
C、智能手机是一种典型的“冷媒介”,因为开发者为它开发出的五花八门的功能,需要使用者高度参与。
D、智能手机的出现,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使得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和频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和电脑的出现,推动了整个媒介史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现在的生活,也必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
B.电脑程序员的电脑和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不同,是因为他们需求不同,两台电脑的功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可以和信用卡、钥匙捆绑起来,以后一个人出门,只要带上智能手机就可以了。
D.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许对人自身有不利的地方,只是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未显现出来而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沉默有器局。汝、颍盗发,势张甚。不华行郡至淮安,极力为守御计。贼至,多所斩获。且请知枢密院老章、判官刘甲守韩信城,相掎角为声援。复上章,劾总兵及诸将逗挠之罪。朝廷录其功,升廉访使,阶中奉大夫。甲有智勇,与贼战辄胜,贼惮之,号曰刘铁头,不华颇赖之。总兵者闻不华劾己,益恚嫉,乃檄甲别将兵击贼,冀以困不华。甲去,韩信城陷,贼乃掘堑相衔,揵水寨以围我。
既而天长青军叛,普颜帖木尔所统黄军复叛,贼皆挟之来攻不华知事危,退入哈剌章营。贼稍引去,乃出,抵杨村桥,贼奄至,杀廉访副使不达失里,啖其尸。不华以余兵入淮安。时城之东、西、南三面皆贼,惟北门通沭阳,阻赤鲤湖,指挥使魏岳、杨暹驻兵沭阳,淮安倚其刍饷,而赤鲤湖为贼据,沭阳之路又绝。贼计孤城可取,进栅南琐桥。不华与元帅张存义出大西门,会佥事忽都不花兵突贼栅,殊死战,贼败走,追北二十余里。
城中食且绝,元帅吴德琇运粮万斛入河,竟为贼所掠,德琇仅以身免。贼与青军攻围,日益急,总兵者屯下邳,相去五百里,按兵不出,凡遣使十九辈告急,皆不听。城中饿者仆道上,即取啖之,一切草木、螺蛤、鱼蛙、燕乌,及靴皮、鞍韂、革箱、败弓之筋皆尽,而后父子夫妇老稚更相食,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坊陌生荆棘。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不华守淮安五年,殆数十百战,精忠大节,人比之张巡云。朝廷闻之,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曰忠肃,赙钞二百锭,以恤其家。
   (节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颖盗发,势张甚 发:兴起
B.益恚嫉 益:更加
C.冀以困不华 冀:希望
D.相去五百里 去:离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B.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C.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D.力既尽城陷/不华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为贼所脔/次子伴哥冒/刃护之亦见/杀时至正/十六年十月/乙丑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不华巡视淮安时,大多数盗贼一出现就被杀或被抓获,是因为他周密部署,加强守御,谋划得当。
B.褚不华与官员密切配合,死守韩信城;又向朝廷弹劾因怯阵而避敌的将领之罪,因而得到朝廷的升迁。
C.恰逢忽都不花的队伍突击贼兵的栅垒,拼死搏斗,并追杀了贼兵二十多里,褚不华才转危为安。
D.褚不华坚守淮安五载,身经百战,忠义凛然,死生无惧,因而得到了百姓的称颂、朝廷的肯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贼战辄胜,贼惮之,号曰刘铁头,不华颇赖之。(5分)
  译:
(2)贼稍引去,乃出,抵杨村桥,贼奄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汲江煎茶①
苏 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②。
大瓢贮月③归春瓮,小杓分江④入夜瓶。
雪乳⑤已翻煎处脚,松风⑥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⑦禁三碗,坐听荒城⑧长短更。

注:①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作者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州市),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②深清:既深又清的江水。③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④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⑤雪乳:茶细白,水煎时所呈色象。翻:煮沸时滚动。脚:茶脚。⑥松风:形容茶水倒出时的声音。泻:倒出。⑦未易:不容易。禁:承受。⑧荒城:指今海南省儋州。
8、诗歌的颈联在语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细节?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两句哭诉自己每天早起晚睡的生活状况。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两句感慨人们彼此相处,很快就度过一生。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描写月亮从山后升起,然后在星辰间穿梭的景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叶嘉莹九十回眸 诗词支持我走过忧患
秋日南开,别有风韵。
22日上午,走进南开大学寓所,叶嘉莹先生已经在客厅里等候。
满头银发,黑色的衣裤,坐在明黄色的书架前,叶先生安静淡然得像一幅水墨画。在离先生最近的位置坐下,看到她黑色的边框眼镜有着粉色的内饰,黑色的开衫上缀有小小的亮片,不禁感慨,已经九秩高龄的人,内心仍然如此精致,这是否是诗词之美对生活的浸染?
环顾四周,不大的客厅里,到处都是叶先生的影子。
先生座椅对面的墙壁上,一幅画,几支粉荷亭亭玉立,几笔荷叶浓淡相宜。旁边是一块写着“迦陵”二字的木匾。“迦陵”是先生的号。生于荷叶田田的六月,先生的小名叫“小荷”。
叶先生上周刚从加拿大回国,这次与记者见面,她谈的最多的还是诗词。
“什么是诗?诗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的一种关怀。”天气转凉,先生患了感冒,声音略有沙哑,“诗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说起挚爱的诗词,这位耄耋老人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说到兴奋处,先生吟诵起《秋兴八首》中第一首,通过婉转的古音,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兴发感动的力量,让人心有所动。
叶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全家人都热爱诗词。“我常记得我父亲每当下雪,就吟一首‘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我伯母跟我母亲,她们女子不像我伯父跟我 父亲大声地在院子里吟诵,她们就在自己房子里面,拿一本诗‘呢呢喃喃’地吟诵。所以我从小就听着诗歌的吟诵,我从小就背诗、吟诗。”
这样深厚的家学渊源,难怪先生13岁时,就写成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秋蝶》。“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就这样从诗词中生 发。她送给自己一首《咏荷》的小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感怀于少时战乱,15岁的少女,便有了“度苍生”的胸怀。
自从开蒙时接触诗词,此后的80多年人生里,不论幼年丧母之“孤露”、辗转台湾举目无亲之苍茫、中年丧女之悲痛、晚年回国教授诗词之坚毅……她都用诗词 表达。走过命途多舛的一生,老人感怀“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的生命已经和诗词融为一体,她常常开玩笑,“我的诗不是作出来的,都是自己跑出来的。”
叶先生回忆,自己开蒙的书是《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我们开始背诵的就是圣贤之言。”
在70年的教书生涯里,她一直孜孜不倦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从北平到南京,从台北到密歇根,从波士顿到温哥华,都留下了叶先生与诗词相伴、传播中国诗词的印迹。她希望,用古典诗词把那些“不明”的人们叫醒。
尽管已90岁高龄,今年以来,叶先生仍举办了多场讲座,常常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
这几年,每次从加拿大回国,她都会捎回一些积攒下的音频、视频资料,陆陆续续已经运回几十箱。她说,如果以后老得无法讲课,她还可以带着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多年辗转奔波之后,先生最终决定回国定居,“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今年,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封顶,她可以在此起居、讲学、著书,漂泊一生的叶先生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访谈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小时,先生起身去洗手间,我们这才发现,老人的腿脚已经不那么灵便。采访结束,接先生去医院看病的车已经等在楼下。
深秋的南开已现草木萧瑟,马蹄湖内残荷零落。
晚年的先生曾自比“残荷”,荷花虽然零落,但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有莲心,只要有莲心,莲花就不会死。在《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中,先生感言 “千春犹待发华滋”,“我在等待,等待年轻人中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你的心里……我要等着,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会结果。”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叶嘉莹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漂泊台湾、中年丧女……她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诗词成了支撑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B、叶嘉莹学诗有深厚的家学渊源,13岁时,就写了第一首诗《秋蝶》,表达了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和“度苍生”的胸怀。
C、叶嘉莹为人诚实守信,虽然年高体弱,但对记者的采访非常配合,早早地在客厅等候,谈起挚爱的诗词,非常兴奋。
D、多年辗转奔波之后,90岁高龄的叶嘉莹最终回国定居南开。她认为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
E、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说明叶嘉莹虽年已九秩,但内心仍然精致,暗示出她精神世界的纯净淡然。
(2)晚年的叶嘉莹为什么自比“残荷”?请简要分析。(6分)
(3) 叶嘉莹为什么说她的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自己跑出来的”?(6分)
(4)叶嘉莹为传播中国诗词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作为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中已经相对成熟的行业,过去数十年中,它在中国只不过是一个▁▁▁▁▁▁▁而又发展缓慢的国营垄断保护行业,但是最近开它始腾飞了。
②与目前那些私营的吝啬出版商不同,国家档案馆在不常见的细节上,如恰当的索引、脚注、书目以及彩色印版等方面▁▁▁▁▁▁▁。
③为官很难,因为要想干好事业就要▁▁▁▁▁▁▁,倾注心血,甚至“5+2”“白+黑”地加班加点,日夜操劳。
A、煞费苦心 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B、惨淡经营 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C、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惨淡经营
D、惨淡经营 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发展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B、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于12日正式通水,北京、天津等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人。
C、欧洲极大望远镜重量约2500吨,主镜直径39米,由798个六边形镜片拼接组成,集光面积达978平方米,镜面面积超过两个篮球场。
D、经总参谋部批准,为期两天的国际军校军事项目对抗赛在南京10日起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5国12所军校组队参加或观摩了这次对抗赛。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这朵花如果在别处,我也许不屑一顾,可开在中流砥柱上,又是唯一的一朵,我便特别喜爱。▁▁▁▁▁▁▁。
A、它是从石缝钻出的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巨浪播下的种
B、它是从石缝钻出的花,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C、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从石缝钻出的花,它是巨浪播下的种,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D、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它是从石缝钻出的花,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8分)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①▁▁▁▁▁▁▁,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②▁▁▁,并造成多种呼吸道疾病发生。雾霾使空气中有毒污染物不易扩散,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就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③▁▁▁▁▁▁▁▁▁▁。
答:①


16、“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的最“强”音,再度成为网络最热门话题。你是如何理解“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下列微博言论或观点给你哪些启示?请你在微博里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正确,语言简明、连贯、准确,85个字左右)(5分)
@莎莎在河边:刷微博、微信算不得阅读。微博、微信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但是大多数是碎片化的,且庞杂的信息背后真假难辨。
@古道西风:数字化阅读的优势能让人们在零散时间里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很多信息不可靠,不经过梳理很难被人“吸收”,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与耐心。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年冬天,我到乡村写生,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农正准备下田,我就问:“请教您,想要丰收,第一件该做的是什么事?”
“深耕。”老农回答。
“深耕?”
“对,深耕!就是早早下田,把泥土深深地犁起,这样土壤就会变得松软而均匀,更由于泥土被翻过来,接受了太阳的曝晒,才能减少病虫害。”老农叹口气,“可有些人直到要插秧,才匆匆下田,浅浅犁土,然后猛施化肥。时间久了,土壤和化肥结成硬块,整个田地都被破坏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