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累•整合(15分,每小题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汪勇从警8年,8年间他时刻不忘亲民,始终都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
②金石博物馆收藏的奇石堪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令人▁▁▁▁▁。
③古人崇尚学习之道,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劝学诗词。
A、有口皆碑 叹为观止 脍炙人口
B、叹为观止 有口皆碑 脍炙人口
C、脍炙人口 有口皆碑 叹为观止
D、叹为观止 脍炙人口 有口皆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执法检查组听取了云南省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充分肯定了云南认真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取得的成就。
B、未来将加强信用体系的应用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救助机制。
C、金交所成功引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所作为第一家交易所类机构特殊会员,为加强与全球交易市场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D、过去几十年,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3、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暮春的晚上,我刚刚走到这家店铺,却被从侧旁古巷里隐隐约约飘来的乐声吸引了。▁▁▁▁▁。▁▁▁▁▁。▁▁▁▁▁。▁▁▁▁▁。▁▁▁▁▁。▁▁▁▁▁。
① 借着月色和灯光,依稀可见十多个人在老宅的上厅堂演奏,操着不同的乐器
② 老宅的格局不小,隔着天井分为上、下厅堂,上厅堂宽且深
③ 沿着古巷循声而去,妙曼的乐声飘荡在皎洁的天穹中
④ 凝神细辨,乐声里好像有笛子的清亮悠扬,有扬琴的华丽多彩……在迷人的花香里,凉爽的晚风中,我渐渐醉了
⑤ 月色下的古巷,红墙乌瓦,古色古香
⑥半圆的月亮挂在天幕上,洒下一地的银辉
A、③②⑥⑤①④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③②⑥④ D、①②⑥③⑤④
二、感受•鉴赏(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永和,是东汉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晋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癸丑,用于天干地支纪年,这一年是癸丑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
C、修褉,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章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兰亭,人们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目视耳闻的需求。
B、作者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无限的,但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C、篇末,作者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他要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三、思考•探究(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2分,每小题4分)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都江堰工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便容易看出二者的差别。古代中原地区,在传说中鲧的时代,治水以"塞"为主;到大禹时代,又发展为以疏导为主,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视地势高低,疏导川流薮泽的积水,主要目的是防洪。这在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一直视为先进的治水方法,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如周厉王时的召公、春秋郑国的子产,还主张用这种疏导方法来统治百姓。与中原水利工程相比,都江堰工程在构思设计上、总体布局上,以及若干具体技术上,皆独具匠心,自树一帜,浓具地方文化特征。
古代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协合统一。汉代蜀学的集大成者杨雄曾在《太玄》第四中说:“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其所循也:大则其体也,壮其所循也:小则其体也,瘠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故不俱。"凡事不论大小曲直,都必须循其自然,都江堰工程的基本特征也正在于此。杨雄还总结道:"水顺则无败,无败故可久也。都江堰的若干重要工程,如鱼嘴、百丈堤、飞沙堰等,其特征皆是"顺"水势而非逆水或阻水。都江堰的主导思想是变水害为水利,主体布局特征是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主要效能是综合利用,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相结合,最大特征是历二千二百多年经久不衰。
都江堰工程中讲究以水排沙,壅江飞石,正是阴阳学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学说的具体表现。都江堰工程中,按不同季节“分四六"进水,即在汛期内江吞进四成水,枯期吞进六成水,正是阴阳学中"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②的形象解释。
都江堰工程中,一系列镇水石神尤为引人注意。在渠首,李冰设计了三个奇怪的水则——石人。《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三个石人,分立于岷江、内江、外江三江交叉口,实际上是三个水则,可观察、测定水位。
李冰还在渠首埋石马,作为“深淘滩”的标准。宋《堤堰志》说:"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者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其下滩深二丈二尺,水则下亦深七、八尺。"这也是以石马为水则。
石人,早在李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于蜀中。近年在成都方池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一只石人佣。在李冰之后,以石人镇水的作法仍保留下来。这些说明了李冰刻三石人并非新创,乃是对蜀文化的继承和适应。
综上所述,都江堰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结晶,是中国文明的划时代杰作,都江堰是蜀文化滋润的硕果,它凝结了蜀文化的科学技术和朴素的宗教意识。
(摘编自罗开玉《论都江郾与蜀文化的关系》)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将古代中原地区鲧的时代,治水以“塞”为主;到大禹时代,又发展为以疏导为主,说明都江郾工程借鉴了这两者。
B、作者认为古代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都江郾工程的基本特征是循其自然。
C、都江郾的主体布局特征是无坝分水、雍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其主导思想就是变水害为水利的理念。
D、都江郾设立的分立于岷江、内江、外江三江交叉口的这“三个石人”,实际上是三个水坝,可观察、测定水位。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的一些政治家,如周厉王时的召公、春秋郑国的子产,就是借鉴疏川防洪的方法,用疏导方法来统治百姓。
B、作者引用扬雄《太玄》中说的“夫作者,赞其有循而体自然也”的古训,是为了说明都江郾工程采用了循其自然的法则。
C、作者用“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阴阳学,来论证都江郾工程中汛期内江吞进四成水,枯期吞进六成水的功能。
D、作者还论证了李冰在渠首埋石马,作为“深淘滩”的标准,以及李冰刻三石人并非新的独创,只不过是对先秦文化的继承和适应罢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下笔把都江郾工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其宗旨是通过比较与鉴别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B、作者引用阴阳学“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是说明都江郾“以水排沙,雍江飞石”的做法合于该学说的理念。
C、宋《堤堰志》中说的“以石马为水则”,是沿袭的《华阳国志•蜀志》说的“三个石人”为水则,用来观察、测定水位。
D、文章结尾说都江郾工程凝结了蜀文化的科学技术和朴素的宗教意识,这宗教意识指的就是文中提及的一系列镇水石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乌镇小记
顾小英
水乡古镇乌镇,文人墨客吟咏至今。乌篷船,幽暗,蓝印花布等词素穿插其中,让我捉摸不透乌镇的美和含蓄到底在哪里,领悟不了这个古镇著名的原因。
我两去乌镇。前者,一个明媚的春日,我去了东栅;后者,我无意中竟然选中了一个雨天,走进了西栅。所以,我眼中的乌镇是丰富的,多彩的,玲珑的,含蓄的;但是,它又是统一的,混合的,在它身上沉淀着一种独有的、属于乌镇的文化气质。
乌,属于这个古镇的底蕴。乌,作为一种色彩,它比黑要来得明亮些,但它有着足够的气度和力量来承载、衬托这个古镇的历史感、沧桑感。乌,作为一种态势,它是一条河流。这条属于乌镇的河流是凝滞的,但它又是在流淌的,这种凝滞中的流淌是缓慢的,缓慢得近乎凝滞的流淌是厚重的,像一个历尽岁月风雨洗礼的老人坐在一座古老的石桥边,看桥下的流水缓缓流述,心头涌起千言万语。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乌镇?
常丰街口,浙江首富张同仁的旧宅坐落在一片废墟上。张氏是开钱庄的,家缠万贯,可这座280多年前的清朝旧宅已剥饰凋落得残破不堪,据说主体建筑毁于日本人的战火,现仅存一处偏厢房和半间小姐的闺房。我随游人走进去,一边在心头感慨不已,一边感受着时光无声的叹息。看门的中年妇女身材矮胖,穿戴朴素,据她自己介绍乃张家第五代后人。现在,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后人四散飘落,留在乌镇这块故土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她是其中之一。今天,她站在这里收取一块钱一张的门票,与其说是为了营生,毋宁说是为了更好地坚守这份属于张家的遗产,这是一种血统精神。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见一扇残留的窗棂上雕刻的吉祥物,四个蝙蝠代表“福气”,铜环串成八字,寓示“早上开窗手拿钱,(蝠)福气在眼前。”她又引导我们观察地面,人字形地砖铺得结实紧密,表示“人来人往,人丁兴旺”。大户人家,顶门石特别坚固,两根竖栓,中间一根横栓,三个门栓牢牢地从门后顶住千万家业。但是,个人的命运再怎么样强大都敌不过时代和历史的沧桑巨变。回头,瞥见身后一条残破而幽深的长廊。我忍不住朝里拐进去,阳光从瓦砾间投下点点斑驳的光影,吊吊灰柱从廊柱上挂下来,被风一吹,轻轻晃动。昔日的小姐闺房陷在一片幽暗的幻影里,摇曳生姿,伤感而秀气。
乌镇,不但有酒香,有蓝印花布,还有数不清的古桥、脉脉流动的河水。从这座桥转到那座桥,流水伴随着游人的脚步一起行走,只感觉古老的乌镇在脚下流动,在心里流动。坐在福昌桥上,听八十五岁的老婆婆说说桥的另一个名字“浮澜桥”的典故,不胜唏嘘。桥畔的石缝里长出杂乱的小枝条,桥栏上的石狮子端坐着,面容有些模糊了,许是被千百年的风雨磨平了。
乌镇的春天,繁忙而热闹。
东栅,人头攒动,汹涌如潮。那么多的人从远远近近的地方赶来,带着或欣喜万分或惆怅满怀的心境,带着或自在欣赏或苛刻审视的态度,对这座千年古镇评头论足,看看它是否名不虚传或者言过其实。两排老房子静默着,中间空出一条窄窄的小巷子,静静地伸向远处。人流就在这条小巷子上流动,如一条彩色的河。乌镇是从容的,石桥是古朴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是沧桑的,总之,乌镇像一条幽暗的河流,在时光和历史的河床上缓慢地流动,由于它太厚重了,以致于看上去像是凝滞的。
所以,春天的乌镇有两条河,一条是流动的,彩色;另一条是凝滞的,幽暗。
除此,铺面柜台上玻璃瓶里的零食是彩色的,江南百床馆里的红木鎏金床是暗红的,唐代银杏树上招展的枝叶是绿色的……这些,都是点缀乌镇的色彩。
可是,属于乌镇的底色仍旧是“乌”。
在乌镇,你尽可以自在地寻找,你不用怕寻找不到什么,因为你眼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幽暗,你相机里的镜头都是幽暗的,越幽暗越真实,越幽暗越有内涵。
这,才是乌镇的色彩。
如果,我能做个乌镇人,我愿意一辈子长相厮守在这里;一把竹椅,一壶清茶,一本闲书,我不要外面世界的千山万水,我不想人间情态的纷纭芜杂;我只要拥有乌镇的三分闲情,两分逸致。
在乌镇,别忘了去拜访一位伟大的人物。茅盾,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当年就是坐着故乡的乌篷船,喝着故乡的河水,走着故乡的石板街长大的,后来他走出去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可以说,是乌镇成就了茅盾,是茅盾让乌镇更加充满人文魅力。为了瞻仰这位伟人,我走进了茅盾纪念馆。纪念馆正厅,一尊汉白玉塑像静静地躺着,身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衬着这鲜红的是纪念馆外面的小山坡上,植满了密密的苍松翠柏。雨滴缀在松枝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芒。踏上台阶,先生的墓冢安卧在苍翠的松柏中,一尊紫铜塑像沉思着,一支笔,一本无字的大书,涵盖了他一生的人生追求和为文学献身的理想。我注意看了下,发现台阶一侧、苍松畔立着一尊石头,这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迟子建、麦家和周大新的一番心意。可见,所有热爱文学的人们都把这里当做圣地,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块丰碑。在这块丰碑前,我虔敬地低下头,深深鞠躬。
乌镇,她是我的情人。不宜常去,只适合我在清浅的枕边梦里回味。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用粗犷的描写去摹状事物的特征,例如文中对“常丰街口”的介绍,不但对旧宅进行了精细描画,而且就连“看门人”也抓住细节进行特写。
B、文中记述“乌镇”虚实相生,既有对乌镇的文化底蕴的诗意化诠释,又有对其中具体景点的精雕细刻的描绘,使读者既有如临其境之感,又能产生联想。
C、本文在描写乌镇时,能够抓住其本质特征,如对乌镇的“乌”字,作者从外形、色彩到内在的含义,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
D、本文在语言上力求平直、质朴美,鲜明生动,以情动人,尤其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具有纯文学唯美的审美情趣、意趣和理趣。
E、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时间转换为视角,确定文路和思路,既给人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的品美,又给人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回味。
12、文章开头,作者提及“乌篷船、幽暗、蓝印花布”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说:“这,才是乌镇的色彩。”其中“这”,指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概括说说“乌镇的色彩”具体指哪些方面。(6分)
14、文章结尾说:“乌镇,她是我的情人。不宜常去,只适合我在清浅的枕边梦里回味。”请结合本文,谈谈这句话的意蕴和作用。(8分)
四、应用•创新(74分)
(一)语言运用(14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①▁▁▁▁▁,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③▁▁▁▁▁,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①
②
③
16、下面是中国邮政为6月5日“环境日”发行的邮票,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8分)
(二)写作实践(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则蒲公英谜语:“小小伞兵志气高,头顶羽帽飘啊飘。飘到天涯与海角,四海为家任逍遥。意思是蒲公英一旦长大,就到处飘摇,的哪儿都能扎根。
有个小孩想将它的种子留下来,于是从家里拿来了一只空塑料袋将它罩住。可是,没过几天,小孩掀开塑料袋,一阵风吹来,成熟的蒲公英种子还是腾空而起,远远地飞走了。
爷爷看了笑着说:“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生存的智慧。好儿女志在四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