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7-01-19 查看次数:968
 
一、 积累•整合(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切赫表示,他尚未决定是走还是留,但他重申,不想继续在替补席上▁▁▁▁▁。
②打开历史的画卷,摇响记忆的风铃,回顾走过的▁▁▁▁▁,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③转眼间,隔壁的小男孩阳阳长成了人高马大的帅小伙,真是▁▁▁▁▁啊。
A、蹉跎岁月 似水流年 峥嵘岁月 B、似水流年 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
C、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 似水流年 D、峥嵘岁月 似水流年 蹉跎岁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铁凝不断推动中法文学界的联系,并致力于使文学成为连贯中法友谊的桥梁。
B、海外侨胞和是侨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
C、有关召回的工作虽然正在开展过程中,但大众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却大受影响,其品牌价值也在丧失。
D、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生旅途中,能刻录下怎样的岁月年轮,取决于我们自己。你可以努力学习、工作,▁▁▁▁▁▁;你可以爱上一个人,为了他或者她而奋不顾身,哪怕最终只能各自远行;你也可以订立自己的目标,让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A、但也要适时停下脚步,用心灵和世界对话
B、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有一颗年轻的心
C、年轻的时候可以学习,年老了还可以继续
D、垂暮之年也可以继续奋斗,更何况还年轻
二、感受•鉴赏(1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注】舣(yǐ):使船靠岸。直钩:借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出仕前钓于渭滨,所用钓钩是直的且不设饵。这里是词人自况。鲙:一种鱼。
(1) 开篇三句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 这首词表达了隐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思考•探究(5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星座文化中,每个人的性格对应着十二星座中的某个星座,关于星座性格的概括,为处于成长期、对自身和社会还不够了解的年轻人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带有娱乐味道的简易方法。
人是交流的动物,每个人又都渴望与他人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中国的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与人交往的方式更多是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保罗·莱文森认为“社交”是博客、脸谱网、聚友网等新媒介的固有属性。今天的青年人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与人交往,在此过程中,如果彼此都爱好星座,双方之间的交流自然更顺畅。
“星座”成为一部分年轻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纽带,新浪、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有无数个成员众多的“星座俱乐部”,这种“文化圈落”,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形形色色的网络星座文化之所以流行,不仅反映了青年人自我认识和社交娱乐的需求,也折射了现代社会的精神状况。
社会学家韦伯视现代社会为一个“祛魅社会”,他认为自近代以来,民主、科学和技术是时代关键词,但在快速发展并充满各种显性和隐性风险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又时常有一种不安感和不稳定感。
随着信息和媒介社会的来临,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更是制造了一个“虚拟的时空”,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分离的现象严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既可以通过E-mail、微信视频、QQ聊天工具等新兴媒介保持联系,但也因为地点与时空的分离而深感双方交流存在着种种障碍,有时即便是面对面的视频交流,也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状况,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新问题。荣格早就指出,在现代社会,由于传统共同体的解散,每个人比传统世界里的人更孤独无助,那些被过去时代所抛弃的许多东西,比如占星术之类恰恰在这时,突然又重新“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
今天发达的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精神问题,于是“星座神话”在网络空间和青年群体中流行,“星座控”们不仅将星座视为消遣娱乐工具,也渴望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当然,泛滥的星座物语还为众多星座网站,乃至商家带来巨额利润。商家们纷纷以十二星座为坐标细分受众,为不同星座的消费者打造不同的商品。
如何看待“星座控”现象?笔者认为,虽然简单斥之伪科学、迷信很容易,但更应由此关注到青年人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正如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国安所说:“相信星座,或许是源于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这种心理防卫对人有一定安慰作用,能够使人的内心冲突得到一定缓解。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都陷入这种阿Q式的自我防卫当中,那就是一个悲剧了。”
(选自曾一果《解读网络空间里的“星座热”》,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座文化中,十二个星座的性格各不相同,人们关注自己所对应的星座的性格,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B.现代社会发达的科技难以解决青年人的精神问题,但是星座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C.现在,星座物语泛滥,商家以此为契机,为不同星座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D.星座文化是伪科学,“星座控”现象是一种迷信的活动,青年人相信星座,可能出于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也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们与人交往主要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
B.在新媒体时代,两个爱好星座的青年人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进行交流时,他们的交流会更顺畅。
C.人们通过新兴媒介进行异地交流,时空分离使人们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加深了人与人的隔阂。
D.现代社会里的人比传统世界里的人更孤独无助,这一状况促使人们关注如占星术之类的被过去时代所抛弃的东西。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门户网站的“星星俱乐部”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它们为爱好星座的年轻人提供了交流平台。
B.韦伯认为,现代社会充满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人们把现实社会视为“祛魅社会”,常产生不安感和不稳定感。
C.各种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制造出一个“虚拟的时空”,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D.乐国安教授认为,星座物语能安慰人的心灵,使人的内心冲突得到一定缓解,但人不可深深陷于其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1分)
送江任序
曾巩
均之为吏,或中州之人,用于蛮夷异域之处;或海外万里之人,用于中州,相易而往。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驰,往往则风霜冰雪瘴雾之毒之所侵加,冲波急洑隤崖落石之所覆压。至则宫庐器械被服饮食之具、土风气候之宜,与夫人民风谣语习尚之务。其变难遵,而其情难得也,则多愁居惕处,叹息而思归。及其久也,所习已安,所蔽已解,则岁月有期,可引而去矣。故不得专一精思修治具。或九州之人,各用于其土,不在西封,在东境;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至则耳目口鼻百体之所养,如不出乎其家;父兄六亲故旧之人,朝夕相见,如不出乎其里。山川之形、土田市井风谣习俗辞说之变,利害得失善恶之条贯,非其童子之所闻,则其少长之所游览;非其自得,则其乡之先生老者之所告也。所居已安,所有事之宜,皆已习熟,如此故能专虑致勤职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
临川①江君任为洪之丰城。此两县者,牛羊之牧相交,树木果蔬五谷之垄相入也。所谓九州之人,各用于其土者,孰近于此?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给之材,廉洁之行以行其政,吾知其不去图书讲论之适,宾客之好,而所为有余矣。吾将见江西之幕府,无南向而虑者矣。于其行,遂书以送之。南丰曾巩序。
【注】①当时临川为抚州治所。
(选自《唐宋文醇·卷五十五》)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
B、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
C、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
D、士不必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已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途所次/升降之倦/凌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来成为中国的代称。
B、“六亲”是指六种亲属,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后来泛指亲属。
C、“先生”这个称呼在历史上有多种含义,文中的“先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专属称呼。
D、“幕”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文件之处。幕府是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换地域任职,这对官员而言是常有的事。赴异地任职的人,往往在赴任的路途上就会遭遇很多危险,经受很多苦难。
B、在远方异地任职的官员,他们可以逐渐了解不地的了谣、语言、习俗,并慢慢去适应,但很难在当地获得真挚的情谊。
C、文章构思巧妙,大半篇幅并不叙及江任赴任之事,似与题旨不相干。然而读至末尾,才知前面所述,皆为江任赴任做铺垫。
D、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提出任用官员应考虑本土任职的问题,表明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关切,也表达了对江任赴任丰城的担忧。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如此故能专虑致勤职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

(2)吾知其不去图书讲论之适,宾客之好,而所为有余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老中医
叶剑秀
在乡下,老中医被称作先生。无论男女老少,说不准啥时候就有了疾病,偏僻乡野,指望的就是老中医。老中医是千家万户离不开的人,他能为人祛病疗伤,送去健康平安,很是受人尊重。家里有了病人,一家人就像闹了灾荒,急忙去找老中医,乡下人管叫请先生。病人在老中医心里是平等的,无论贫富,有请即到。老中医把医德看得很重,他明白患者的痛苦,无论酷暑严寒、白昼更夜,治病救人是至高理念。老中医请到家,似乎就请来了福音,一家人恭敬有礼,屏住呼吸,凝视老中医慈祥平静的神态,试图从脸上读出某种吉凶。老中医也是神奇,手在脉搏上把过,仿佛摸到了五脏六腑,脾虚胃寒、肝脏火旺,一准说得准,而后问些症状,话语带些委婉:“无甚大碍,两服药即可痊愈。”这话说出来,极似一剂吉祥告慰,家人便长松一口气,患者的病情似乎也就轻了一半。老中医掏出药笺和粗壮钢笔,行云流水般开出药方。那字迹极是潦草,很多人是看不懂的。临走老中医嘱咐,生姜、大枣做引子,家人便记得牢。
我和村里的老中医极熟,算是忘年之交。他的药铺与村里的学校一路之隔,那时我在学校做民师,常到药铺里去。药铺三间门面,后面是大院子,天气好的时候,院里晾晒许多不同颜色的中药,混杂的气味沁人心脾。最初吸引我的是药铺里的对联,门口贴着“运回川广云贵正宗药材,遵奉汉唐宋明炮制法术”,药架的两旁则写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时间久了,常听老中医讲中医药理,或是药理哲学。我不仅佩服老中医的医术,更叹服他的博学,甚至对中医有些痴迷,以致后来对中医及中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信奉。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听老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之人,病变之时,人的阴阳失衡而出现阴阳盛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浊,气血顺畅,五脏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养,内外整体和谐,使得“阴平阳秘”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甚而逆乱,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毒”邪内积;五脏六腑不调,四肢百骸失养,内外整体不和,则病变由生。人生疾病有几种表现:气滞塞不流,而血脉不通,则生麻;气血皆不通畅,则生木;人已麻木,即见病象。病生疼痛,疼痛皆有原因,疼因寒而生,痛因径不通而生。中医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疗疼,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疗痛,乃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老中医讲的是药理,中药是讲究阴阳互补的,我从中却听出了玄妙的味道。人体犹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气脉不通,则生病态,须调理,须医治,不治则乱,贻害无穷。我时常惊叹中医和中药的深奥和神秘。不同的草药,经过煨炒烘焙炮制出来,依靠老中医的感觉器官望闻问切,获知人体内脏的信息,而后将中药混合一起,煎煮服用,让一个病态危重的患者康复起来,这便是奥妙了。
村街那几间药铺,曾经是村人的精神依托,治愈了多少人的病痛。后来逐渐走向衰退,见证了老中医的失落,那时我已经离开村子多年了。药铺至今犹在,替代老中医的是他的儿媳妇,改作西医了。老中医已年过八旬,依然康健,却不再行医。我曾问过其中缘由,老中医无奈地说,现在的人都喜欢西医。西医虽然治标不治本,但省事,见效快,几片药粒,仰脖咽下,病就好了。中医太烦琐,中药需要煎服,谁还愿喝那些苦水子啊!反正积下大病有医院呢,也都能住得起。偶尔村里有患顽疾的人,还去找老中医,他也不会推辞,他丢不下那份乡情。
中医乃为我中华瑰宝,在医学上的退隐,尤其在民间的黯然消失,无论如何都让人怅然叹息。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
12、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屏住呼吸,凝视老中医慈祥平静的神态”这处描写体现了乡民对老中医高尚品格的无比崇敬之情。
B、如果老中医说“无甚大碍,两服药即可痊愈”,患者家人便能减少担心,患者也会少很多心理负担。
C、“我”在村里的学校做教师时才得知老中医,“我”去过他的药铺,听他讲些中医方面的知识,与他成为忘年交。
D、从中医理论讲,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康泰,如果出现阳盛阴衰的症状,人体就会生出病患。
E、西医在乡村的应用对中医产生很大的冲击,老中医对从事西医治疗的儿媳妇取代自己在乡村的地位心有不平。
13、文中的老中医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表达了“我”对老中医和中医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5、有人认为,文章第三、四段删去更好。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四、应用•创新(74分)
(一)语言运用(14分)
16、请将下面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6分)
沉 泣 离骚 泽畔 三闾 夜月 五月 秋风 孤忠 行吟 遗恨 寿世
17、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30个字。(8分)

(二)写作实践(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参与 过多项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对我说:“你会在这里看到最令人感动的人最富有爱心和乐于奉献的人。这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魅力。”我回想亲历过的许多志愿服务项目,发现那些志愿者之间都保持着比别人更长久的友谊,也释放出比很多群体更多的正能量。科学研究也表明,在一个相互信任与相互欣赏的群体中,团队的效率是最高的。在很多其他组织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的合作,在这个群体中仿佛是一种天然品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