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累•整合(15分,每小题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以“尽孝”为名,拟就《陈情表》,言辞▁▁▁▁▁,最终感动晋武帝,得以全孝道以终老,并成人间佳话。
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把握机遇、共迎挑战,继续做▁▁▁▁▁、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兄弟。
③《我与地坛》一文中,对比的手法运用▁▁▁▁▁,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
A、休戚与共 俯拾皆是 恰如其分
B、休戚与共 恰如其分 俯拾皆是
C、恰如其分 俯拾皆是 休戚与共
D、恰如其分 休戚与共 俯拾皆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政策,再次明确防止不得恶性抢夺生源。
B、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C、国内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大批量进口国外的奶粉再还原成牛奶,致使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格下降。
D、果业部门将重点支持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合作社,提高生产与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
3、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何谓“角色之衡”?▁▁▁▁▁,这是由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的。由于天赋、机缘、人气等各方面的限制,能成头牌的演员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勇于“开小灶”,为有潜力成为金字塔顶端的演员创造更多学习、实践和拜师的机会,同时,也要为二三路配角演员的培养制订扎实可行的计划。
A、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作为配角的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还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B、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还需要作为配角的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
C、戏曲需要的不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而是需要作为配角的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
D、戏曲需要的不是作为配角的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而是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二、感受•鉴赏(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晋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
B、刺史,职官。汉代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C、东宫,指太子所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除了本篇文章(《陈情表》)外,我们熟悉的还有《出师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B、文章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
C、文章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委婉地说明了自己不愿意出来为国效力。
D、本文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所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思考•探究(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2分,每小题4分)
在清明节前后谈谈逝者,这些年对我来说,已是逼近本能的习惯了。这回想说说史铁生。前一段有个欧洲学者问我:史的文字,从哲思角度观察,算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洞见,对他所在时代真相的揭示也谈不上振聋发聩,为何他能获得几乎可说是超拔的巨大声望?其中有无读者对他个人际遇尤其是对他重病的同情在内?我对他说:以“同情”这个词加于史铁生这样的作家,未免是件残忍的事。对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可能占读者的多数------史,虽然逝去,他身上却有着“死不掉的部分”,即他与这个时代趣味的决然对立、与时代风习的远离,这种对立与远离中有着正在中国快速复苏的最基础的人性力量。纪念史铁生,事实上也是在纪念我们自己身上的缺口……属于同一性质的,还有逝去的诗人昌耀、海子。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逝世前的近30年,史铁生的创造力最为盛炽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文坛最为浮躁喧哗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过度趣味化与过分热闹,各路人马高举先锋派的旗帜,展开对修辞术和新表现手段的疯狂追逐——我们可以从两面来观察这一现象:一是它确实有助于摆脱长期以来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附庸角色的努力,迅速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二是那个时代的文学过度地陷于“趣味”“修辞”等事物“表层的泥潭”,各种玩世不恭、各种油腔滑调,真正内省的声音很稀少。史铁生的文字本质,我觉得可用端方、干枯、自我质疑与诘问、兼具东方文化神秘的本性这些来描述,他以这些对应、对抗着时代,确属独具一格的一类。让我们看到那个时期翻滚的泡沫中,在水下坐着这么个安静的人。
他在文字中构筑的“他者”身份也与时代漫溢的自得形成观照。正如他写道:“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段长长引语已无须我去阐释,它巩固着我对他的基本印象:他是一个杰出的旁观者。
我以很喜欢的这段话来纪念他:“如果还有什么别的眼睛,尽可都排在他面前,总之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因为,在这样的消息里,才能看清一个人,一个犹豫、困惑的人,一个受造者;比如说我才有可能看看史铁生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对他的未来保持住兴趣和信心。”
(摘编自陈先发《评论:史铁生和他死不掉的部分》)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史铁生的作品,从哲思角度观察,其实算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洞见,对他所在时代真相的揭示也谈不上振聋发聩。
B、史铁生作品“超拔的巨大声望”是他与这个时代趣味的决然对立、与时代风习的远离,具有人性力量复苏的审美。
C、史铁生的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这段时间,当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他逝世前,正是中国文坛最为浮躁喧哗的时期。
D、史铁生的文字本质,确属独具一格的异类,具有端方、干枯、自我质疑与诘问、兼具东方文化神秘的本性。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说以“同情”这个词加于史铁生这样的作家,未免是件残忍的事,因为他身上有着“死不掉的部分”,即作品的精神魅力。
B、史铁生创造力最盛炽时,正是中国文坛最为浮躁喧哗的时期,过度趣味化与过分热闹,文字浮华,缺乏内省的声音。
C、“他在文字中构筑的“他者”身份也与时代漫溢的自得形成观照”这句话的意思是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D、“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的意思是史铁生说他是一个杰出的旁观者,不仅能够看清事物的表象,更能洞察实质。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说纪念史铁生,事实上也是在纪念我们自己身上的缺口。那“缺口”指的就是我们一般人在那个年代所缺少的真善美。
B、文中写到“让我们看到那个时期翻滚的泡沫中,在水下坐着这么个安静的人”,意思是说史铁生没有被当时中国文坛浮躁喧哗所驱使。
C、史铁生说因为“白昼有一种魔力”,“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所以真正的人的本质在夜间,“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
D、作者用“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以此来纪念史铁生,意思说他能够摒弃浮躁喧哗,在安静的心灵里寻找精神的家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母亲的病
杜爱民
从我懂事起,便知道了母亲的病。我的懂事与母亲的病是一同进入我记忆的。尽管早先对于病的理解模糊,但它之于人的危害却是再清晰不过了。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比如灶台、桌子上,可见一包包用来为母亲治病的中药,还有用来熬药的砂锅,滤药的细铁网笼等专用的器具。我知道病对于我母亲和我们家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的担忧、牵挂与惦念,也同母亲的病无法分开。母亲的病像一块低沉的阴云,就漂浮在我童年的头顶,让我时常处在孤独和忧郁之中。
我的期待,也缘于母亲的病痛。坐在小学的课堂里,常常会想到母亲的病,心里总是盼望她的病快快能好。我童年里要做的一件事情,便是自己独自跑到城墙上,面对着南山,心里默默祈求冥冥之中的上苍,保佑母亲的身体能够早日安康。只有这样,才能抚慰或减轻我的心理压力。
在我没有上学前,母亲带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医院而不是公园。疾病这个对人体来讲最可怕的东西,是我早先所接触到的启蒙教育。在医院里,随处可见在其以外根本无法看见的东西。医院在和平美好的日子里,隐匿着一种不易察觉的绝望。在医院一切从绝望开始,才有可能从中走出。如若仅仅重合于其中的绝望,就此便会迷失于其中。
“文革”初期,我的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在西安。父亲的工资一度被扣发,我们一家靠变卖母亲结婚时的陪嫁过日子。那段时间里,我父亲家的亲戚和乡村的邻里到西安来看病和办其他事情,我们家就是接待站,我母亲还得照管这方面的事情。乡亲中许多人根本没有钱看病,母亲晚上通常领上我,带上那些老家的人,到我父亲认识的一些老中医家登门求医。
母亲心脏犯病多数都自己扛着。心口痛得实在受不了,就吃两片去痛片,脸色白的吓人,豆大的汗珠从头顶往下淌,情况十分可怕,母亲却从不作声。
母亲所经历的每一次病痛,在我都像是遭受电击一样。她的痛,比我的痛还要更加疼痛。我不得不带着这样一种比心灵之痛还要更加复杂的感受,度过自己的童年。
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在过旧历年前,母亲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我放学后,为母亲取回药,在她的床前,为她端上了一碗热腾腾的药汤。母亲接过碗,没有立即喝下,只是背过身子了好一会儿。我也不敢看一眼母亲。我相信那一刻母亲流泪了,也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
我身体里的痛,最初就源自于母亲的病。我最早对于生活世界的获知,更多来自医院和旧的中药铺通往回家的路上。我心中的希望和祈愿,是在每一次为母亲取回药,奔向归家的途中升起的,包括我成年后,每一次送母亲去医院,再将她接回家的过程,心中的希望从未幻灭过。
我常常身不由己地想到死亡,想到自己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那样一种藏匿在生命尽头不可言喻又真实存在的境况,是我的想象不能穿越之地。我与母亲,都共同拥有这一否定所带来的绝对虚空的时间。它在我们身体之中,又外在于我们的目力不能及之外。母亲的病诱发的对于死亡的想象,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有一个必然的结局,却无法预料任何的必然性。在我看来,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而在这之后,才有可能谈到个人作何反应。你可以随时随地采取抗争,你也可以等待或消沉。你也许会恐惧,但最终,你能依靠的,是你必须首先成为自己,然后才是你对于所有一切的承受。
我清楚地感到,在我的身体里,驻留的人不止我一个,从中所见的我自己,也不只是单一具体的个体意义上的自己。我从生下来,到我懂事,知道了母亲所生的病之后,我就有了自己的化身。
就这样,我在母亲所经历的病痛中长大了。我的母亲,也在她的病痛中活到69岁。每个人的生命,死亡或所得的病,都是诸种生命、死亡和病的一种,人生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都不可能是完整的。我的母亲是在对于自己病痛的承受中死去的。而有的人,在得病之后,根本没有机会与自己的病相抗争,便死去了。
2000年母亲的逝去,距今快15年了。15年前就像是昨天。母亲的病,还是她的病。我的心情,也还是同样的心情。现在它们被我用来证明曾经有过的一段时间。也许对别人来讲,那样一段时间毫无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母亲的病,给予我所拥有的那一段时光以内容。
(选自《散文》,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第一人称来写母亲的病,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亲情的心痛。
B、文中写母亲的病,多处采用了正面描写,一方面表达了母亲的坚强毅力,一方面从“我”的眼中看出了母亲不愿连累家人。
C、本文极力写“我”和母亲的病无法分开,写“我”的担忧、牵挂与惦念;目的是表达“我”在母亲所经历的病痛中煎熬。
D、本文在语言上以情真意切的质朴,和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为特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受到感染,从而思考亲情与人性的美好。
E、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空间为线索,以母亲的病为中心事件,以我的情感为抒情核心,使时间、事件与情感融于一体。
12、请分析这篇文章开头一段文字的作用。(6分)
13、文中说“我身体里的痛,最初就源自母亲的病。”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6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的病还是她的病。我的心情还是同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探析这句话的意蕴。
四、应用•创新(74分)
(一)语言运用(14分)
15、阅读下面的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16、下面是中国植树节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二)写作实践(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特殊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