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无论是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是基于两点:一点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是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另一点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如果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吃喝拉撒玩都是文化,但不是写吃喝拉撒玩的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事实上,人们对文化散文的认识一直也是限于此。文化散文并不等于学者散文,写文化散文的有学者也有非学者,学者写的散文并非都是文化散文。这一点必需廓清。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已退到一旁,独有的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是因为文化散文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红”的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话语-----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一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也可以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他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巨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只不过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已经细化到中国文化的边边角角了。文化散文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对灵魂的拷问,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才华横溢;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点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估占百分之一;中品者有一些,估占百分之十;下品者众多,估占百分之八十。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到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总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会知道。
1、下列关于“文化散文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标志了“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
B、“文化散文”的写作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回应。
C、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其原因可能是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
D、文化散文不同于学者散文,学者写的散文大多是学者散文。写文化散文的有学者也有非学者。
2、下列各项中,属于“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巨大的读者市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情绪充沛、表达文雅的“余式风格”话语,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一课。
B、文化散文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C、二十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虽不多,但中品者还是有一些。
D、文化散文的题材、表达模式以及写作方式等都非常新颖,吸引了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散文知性、智性,少了抒情,而独有的见识、经验、知识成为“主打”内容。
B.上品的文化散文,能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体现对文化的反思,对灵魂的拷问。
C.下品的文化散文,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语言感染力不强。
D.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到归于平静,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局,热闹登场,最终无声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按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沼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武后玺书褒慰。
长安中,迁秋官侍郎,忤张昌宗意,出为定州刺史。召授司府少卿。时卿侯知一亦厉威严,吏为语曰:“不畏侯卿杖,只畏尹卿笔。”加银青光禄大夫。其家坎地,获古戟十二,俄而门树戟,时人异焉。
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注], 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从何而至。”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①,封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工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阖门待罪。帝知之,特诏令视事。怀贞诛,拜御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请致仕,许之。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
(选自《新唐书·尹思贞传》)
【注】将作大匠:中国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 循:安抚
B、思贞以方发生月[注], 固奏不可 发:萌发
C、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 护作:保护
D、思贞数有损节 数:多次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
B.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
C.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
D.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思贞为官不畏豪强。尹思贞任参事军时,属邑的蒲氏桀骜骄纵不守法度,尹思贞审查后判处了他的死罪,百姓称快。
B.尹思贞坚持已见,不怕责罚。皇帝下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反的韦月将,尹思贞坚决反对,结果尹思贞被判杖刑,发配岭南。
C.尹思贞善于治理,受人称赞。他惩豪强,民刻石叹颂;孙万荣乱,惟思贞境内无忧;任青州刺史,境内蚕至岁四熟。
D.尹思贞受到皇上器重。尹思贞担任将作大匠时,能数有损节,虽拂衣而去,仍受皇帝重用,特诏令视事,不断升迁,官至尚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家坎地,获古戟十二,俄而门树戟,时人异焉。(5分)
译:
(2)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从何而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
刘子翚①
联翩漕舸入神州,
梁主②田经营摇宋休。
一自胡儿来饮马,
春波惟见断冰流。
【注】①刘子翚(huī):历经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的诗人,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其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②梁主:梁太祖朱温。朱温定都汴京后,大兴土木,苦心经营,使汴京日趋繁华。
8、“梁主②田经营摇宋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分)
9、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现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写蛟龙起舞和寡妇哭泣侧面写箫声之悲的句子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描写任凭小船飘荡,越过无边的江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鹊 巢
任崇喜
①北方冬日,天寒,地冻,风硬,叶落,树们只剩下赤条条硬朗的枝干。冬日好像铺开了一张宣纸,树用枝干勾勒淡墨的线条,怎么看都是一幅画,干净磊落,骨感十足,写意着一种简约朴素的美。
②这时,树上的一个个鸟巢便藏不住了,露出真面目来,黑不溜秋的。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
③其实,说它们像国画中的墨团,倒不如说它们更像冬日的草们,抖抖索索团结在一起,一丛丛,蓬松着,完全不顾形象。这样的情景,在平原,从头年深秋,一直到来年仲春,时常会看到。
④这些鸟巢,多是喜鹊巢。乡村大道的两旁,多栽着杨树柳树。 就像许多人家一样,喜鹊也喜欢把家安在大路边,热闹的地方。喜鹊是喜欢与人亲近的鸟儿,居家房前屋后的树,就是它们的根据地。靠近树梢处,喜鹊巢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不一而足。没有谁来规划,鸟儿凭着自由的天性,衔来细碎的树枝,横七竖八地搭起来,便是自己的家,安顿着温暖。
⑤走在有树的道上,我常常抬头看树上是否有鸟巢。经常,我的目光穿越一排又一排树梢,只看到枝条在天空恣意地抒写着,没有我所渴望的鸟巢。即便看到鸟巢,我也常常想里面是否还眠着鸟儿,很想看到喜鹊自巢间飞蹿而起。
⑥北方的冬日,色彩单调,连天空也少有内容,需要一些灵动来调剂。此时的树上,没有什么比鸟儿更能吸引你。幸运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喜鹊停在树上,用动听的声音鸣叫着。在冬日里,它们传递着自己的语言,说不清是在舞蹈、交谈还是歌唱,看上去温馨而又浪漫。
⑦这吉祥的鸟儿,让你忘记冬的寒冷;因为这鸟儿的声音,你就觉得这个冬天有些异样,蔓延着生机,蔓延着温暖。
⑧记得从前,成群结队的它们,在纷披的枝叶间翻飞跳跃,占据着每一棵树的最高枝,放声高歌。从清晨到黄昏,它们一直闹着,乡村因为它们而喜气洋洋。
⑨“喜鹊喳喳,灯盏结花,喜事到家”,“喜鹊叫,喜来到”。喜鹊喜鹊,名中带喜,蕴含吉祥。对于它的名字,《本草纲目》这样阐释,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
⑩《禽经》上记载,喜鹊“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似乎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带给人们好运。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需要喜鹊在七夕搭建的“鹊桥”。不少贤儒将喜鹊的喈喈叫声誉为圣贤之声,甚至为此“玄衣素衿”。黑白相间,是喜鹊的衣着色彩。那黑,其实是钢蓝色。
与喜鹊有关的掌故,有很多,如在国画中,两只喜鹊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而民间吉祥图案,如鹊登高枝、喜鹊登梅、喜上眉梢……更是囊括了人生之福。
如今,鸟巢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没有了鸟巢,自是难得见到活泼泼的鸟儿。忽想起吴冠中的画作《小鸟天堂》。“杂色小鸟,不知是何鸟种,只需能藏于枝杈间,时隐时现,随兴点染,便是天堂”。纵横交错的墨线,构筑了一个大千世界。那流动的墨韵里,藏着的,何尝不是彩点斑斓的梦呢?
天堂就是家。树上有鸟儿的巢,巢是鸟儿的家,一个和我们的家一样的家。这样想着,黑黑的鸟巢便泛着细腻的温暖,有着真情的光芒。可是,喜鹊能守着家园,过一份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而又有多少人,奔波于异地他乡,受尽颠簸折磨?
暮色渐起,倦鸟归巢。这个家的启示,让人想起久违的老家,那如空巢般的老屋,有些小怅然。
(2015年03月0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树、鸟巢结合的画面,简洁勾勒,淡雅干净,给人以水墨画的感觉。
B、文章描写鹊巢,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巢给鸟的温暖。
C、文章是咏物散文,借咏鹊巢,而表现现代人有家难归、缺乏精神家园的主题。
D、文章由鸟巢到鹊巢,联想到有关的掌故、画作,最后归结到“家”,鹊巢有象征意义。
E、文章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由实而虚,从对鹊巢的描写,转入对家的期盼。
(2)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
(3) 作者对鹊巢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概括。(6分)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有些小怅然”?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社交明星,那些鲜艳俏皮的年轻女子的发型衣饰以及香水味各不相同,细细双腿上的黑色丝袜倒是别无二致。
B、我们无可厚非地方政府搞的文化创意,但前提是这些创意能够推动地方的发展,并赢得民众的认同。否则,不可能有任何文化的附加值。
C、若金像奖真能破除门户之见,从一港之隅中走出,不仅对香港电影精神的发扬是莫大鼓舞,更对推动整个华语电影的水准提高功德无量。
D、余秀华说,如果因为我是脑瘫,我困难,才关注我的诗歌,这不好,是本末倒置。如果先看我的诗歌,说我好不好,我能接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B、针对“三农”问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C、凡事若不问清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已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D、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对一个忙碌的人而言,▁▁▁,▁▁▁▁,▁▁▁▁;对一个闲散的人来说,▁▁▁,▁▁▁▁,▁▁▁▁;在成功者那里,阅读的快乐是在先人和众人那里找到了知音,或者是又一次重新自我设计的开端;在消沉者那里,阅读则是催马奋进的鞭子,落下的是痛感,扬起的是警示。
①清理战术的盲区 ②收紧你松垂的肌肉 ③阅读能够帮助你放慢行动的步子 ④触摸云雾后面的那片晴朗天空 ⑤阅读将加速你的血液流动 ⑥去登上那个飞向精彩生命的悬崖
A、⑤③②④⑥① B、③⑤④①②⑥ C、③①④⑤②⑥ D、④⑥①⑤②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①▁▁▁▁▁▁▁,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②▁▁▁,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因此,③▁▁▁▁▁▁▁▁▁▁,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答:①
②
③
16、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理想”“丝绸”作为描述对象。(5分)
理想是丝绸织的。
理想破了,掉在地上,有些失落,有些伤感,拣起来重织,再续一个理想。
答:▁▁▁▁▁▁▁▁▁▁▁▁▁▁▁▁▁▁▁▁▁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