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7-14 查看次数:908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不忍看、不愿听、不堪闻)和让人生憾(或羞愧、或生怯、怕见人),而美学之为美感之学,是要让任何对象都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让人感到快乐。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能带来快乐却是共同的。丑在被美学变为审美对象时,就成了滑稽。从美学上谈丑,就进入了美学的第二套系统:美(感)、悲(感)、喜(感)。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由滑稽而来的审美快乐,在美学上被称为“喜”(区别于由美而生的乐感和由悲而来的痛感)。而滑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喜剧型艺术。滑稽元素被称为喜剧元素,专门令人发笑。
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伦”与“类”都是正常(具有历史尺度和理性尺度),而“不伦”是低于正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正方向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负方向的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有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知道正常但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偏离。法国美学家柏格森讲了大量这类的事例。如,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成人是不该跌跤的,跌跤者本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这造成了成人实体和小孩行为的不伦不类组合,引出笑声。二是知道何谓正常,何谓偏离,但通过偏离正常,把文化之正常对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释放出来,从而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这主要来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他认为,笑是一种心理紧张的释放。在文化正常规范的压抑中,人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状况,而不少的有意或无意的偏离(如笑话、笔误、隐喻等)正是人释放自己紧张心理的方式。在这样的偏离中,人一方面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暂时逃离出来,有一种由之而生的轻松感;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而自己能够自嘲,又是自己优越性的体现。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两个方面的偏离内容复杂,都是以喜感之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次是知道自己低于正常,但自己由于无奈的原因,又不能离开这一偏离,于是用一个正常的假象来掩盖偏离,这就成了最正牌的滑稽。如,某人遇上一个街霸,要打他,街霸说:你敢打?你敢打我就敢跑!明明怕了,却用英雄口气来掩盖内心害怕。
最后是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实际已经偏离了正常尺度。这尤其体现在文化的急剧变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如生活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曾举例,一个来自西方文化圈以外的人看见啤酒泡从瓶中冒出来,说:我不奇怪它怎么冒出来的,我只奇怪它是怎么被装进去的。普遍具有啤酒常识的西方人带着正常的思路听下去,突然遇到了低于正常逻辑的话,人们于是开怀大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这类的喜感让外来者在笑声中迅速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滑稽总是表现为不伦不类的组合,因此,不伦不类的组合导致人们用其美学规律去创造喜剧型艺术以教化社会,通过笑声意识到自己低于正常,从而趋向正常。滑稽是无害的,这无害本身就显示了主体的自信与强大,只有把对象看成低于主体,人才会笑——在笑中,内蕴了文化正常的规范力量,人解脱了社会的压力,增强了自己在压力下的信心。
(选自《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
1、下列关于“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丑使人不快和让人生憾,但能给人带来快乐,令人在开怀大笑中,体会到丑的美学价值。
B、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从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C、被夸张了的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
D、丑被夸张,使其偏离正常,尽管具备了审美价值,但从社会伦理角度看,是有悖于道德的。
2、对“滑稽总是表现为不伦不类的组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与“类”都是正常,而“不伦”是低于正常之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
B、滑稽就是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
C、低于正常,又因无奈,不能离开偏离,于是用一个正常的假象来掩盖偏离。
D、文化的急剧变化和跨文化的交流时,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实际已经偏离了正常尺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可以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标准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
B.丑让人发笑的原因可以是自我解嘲,被笑者身份错位、文化错位,也不排除对弱者的取笑。
C.滑稽无害,需要把对象看成低于主体,但体现文化正常的规范力量,增强了自己在压力下的信心。
D.自嘲其实就是为了释放文化之正常对人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而进行有意地偏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注】酺:聚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B.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C.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D.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为最高学府,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
C.改秩:“改”是更改的意思;“秩”,指的是古代官职级别。“改秩”,就是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D.古代朝廷根据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功过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恪守孝道。父亲去世之时,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
B.李光不畏强权。他治朱冲家僮的罪,朱冲因而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他并不屈服。
C.李光长于策略。对于溃将邵青采用招抚劝说并赠送大米的办法,致使邵青秋毫无犯。
D.李光颇具声望。秦桧想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皇上也正想用李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5分)
  译:
(2)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答彦先雨夜见柬①
钟惺
萧然形影自为双,旅况乡心久客降②。
历尽严霜如落叶,听多寒雨只疏窗③。
[注]①见柬:送信给我。②降:抑制。③疏窗:有缝隙的窗户。
8、诗歌的第二句“旅况乡心久客降”为了使诗歌押韵做了调整,你认为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9、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3)《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威尔逊是个善良的人,他见蒂芬妮一家陷入困境,决定出手帮他们。他清楚,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当然,这事还是得征求一下妻子的意见。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了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把钱偷偷地放到蒂芬妮家里,然后再让儿子马克去玩的时候,假装不小心找了出来,这样,蒂芬妮就会认为那是丈夫藏起来的钱,这样她会感到十分惊喜,当然心理上也没有什么负担了。于是威尔逊叫来马克,对他详细地交代了上番。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低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2015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叙述了蒂芬妮两次遭受不幸,威尔逊夫妇两次出手相救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威尔逊夫妇急人之难、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B.小说通过马克与蒂芬妮孩子游戏的办法,巧妙地将钱给了蒂芬妮,既帮助人,又让被帮助人不尴尬,威尔逊夫妇可谓用心良苦。
C.小说写蒂芬妮两次接过“找到的钱”,都喜出望外,丝毫没有怀疑这钱是他人帮助给的,反而以为真的是自己的丈夫留下的。
D.小说人物性格鲜明,在塑造威尔逊夫妇、蒂芬妮的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
E.小说采用情节结构延迟的手段,尽管马克送钱的两个情节显得重复啰唆,但延迟了结局的到来,也更能突出威尔逊一家的乐善好施。
(2)小说第一段写“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以“尘埃里的上帝”为题,有什么意蕴?(6分)

(4)小说结尾安排了“蒂芬妮心想”的内容,你认为这样的安排恰当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瑶岭仙境的景致巧夺天工,其钟乳石像人,如兽,若树,似飞鸟……栩栩如生,晶莹剔透;五一假期游客纷至沓来,叹为观止。(巧夺天工)
B、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阅读传统的民族。国人不管读书多寡,随口都能来那么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古人关于阅读的心得和探索,更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一而足)
C、万科公望二期工程金色公望,后有新建的三甲医院,且与著名的省重点学校隔街相望,不远处又有沃尔玛超市,不愧是个宜室宜家的楼盘。(宜室宜家)
D、成都一开车男子将在路上驾车“别”他的女司机逼停后拉出来暴打一顿,竟有网友在网络留言支持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真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融合和交流。
B、只有当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阅读的能量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和释放。时代的演进,科技的发展,为今天的阅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人们用吃快餐的方式对待阅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信息吞到肚子中,以至于在学校里阅读变成了竞赛,速读成为社会中的流行。
D、新媒体阅读为读者带来了崭新的快速、便捷、多样化,希望在“互联网+”的春天里,别样的阅读形式能为全民阅读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池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鲜活的爱心生命,茎脉里的汁液都是汉江最小的支流。我细细谛听,仿佛有一阵阵惊雷般“隆隆”的声响。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
① 暗吐药香,氤氤氲氲,似乎在试图疗救忧患的人间
②池畔四旁遍植杂树,扁扁圆圆的叶片们
③像手掌,像旗幡,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
④姹紫嫣红,葳葳蕤蕤
⑤树下是纷纷繁繁的花草
⑥几株茯苓、苍术和天麻也伴生其间
A、⑤③②④⑥① B、③⑤④①②⑥ C、②③⑤④⑥① D、④⑥①⑤②③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变脸”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个字。(5分)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而且已经相传到国外去了。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恶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野兽而形成的。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观众对此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
答: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银川市图书馆门前格外热闹,幼儿绘本展、精品图书优惠展销等活动吸引了很多过往市民驻足。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银川市第二届市民图书交换大集,当天700多册成人、少儿类图书“找”到新主人。
当天,共有1500多册图书作为“换书大集”的交换图书,其中有成人读物,也有少儿图书,涉及文学类、科普类等。这些图书中,有银川市图书馆提供的,还有银川嘉意图书有限公司、银川市出版物发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市民捐赠的,以及专项采购的部分新书。
据银川市图书馆副馆长戴茜介绍,去年六一开展的银川市第一届市民图书交换大集反响良好,提供的1200册少儿图书交换走600册。此后,图书馆在馆内设立了图书交换站,方便读者随时交换、借阅图书,而且还将交换站的图书“带”出去,深入社区、学校等地,方便市民交换、借阅。截至目前,已交换各类图书3000余册。
(1) 将这则新闻拟写成一句话新闻。(3分)
(2) 请点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60字。(3分)

请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30个字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