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四活动性学习专题检测题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6-22 查看次数:876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琴弦(xián)疲惫(bèi) 蹉(cuō)跎 呜咽(yàn)
B、雕镂(lòu) 吹拂(fó) 风筝(zhēng) 寂寥(liáo)
C、奢(shē)望 懦(nuò)弱 吸吮(shǔn) 慰藉(jiè)
D、顺遂(suì) 恬(tián)淡 蹒(pán)跚 摩挲(sh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冥衣 诚挚 分岐 撒手人寰
B、惆怅 渺茫 踉跄 浪迹天涯
C、瞑目 苍桑 祈祷 跌宕起伏
D、擦试 痊愈 玲珑 急言厉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_________。 ②我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_________,很伤心。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功夫 委屈 但/而 B、功夫 委曲 不过/也
C、工夫 委曲 但/而 D、工夫 委屈 不过/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高中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既可以学会寻章摘句,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
B、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循序渐进,不专心专意,不持之以恒,即使仅凭一时突击而取得了好成绩,也只不过是平地楼台而已。
C、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
D、著名新闻记者蔡榆在他的《瓯•阅》一书的《后记》中写道:回想自己这10余年的新闻从业经历,顶着“无冕之王”的光环,却马齿徒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三学子们将来都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较大贡献。
B、私人矿主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一点点让工人为其卖命,这实属视人命为草芥的恶劣行为。
C、该校注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处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D、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功,中华民族能有现在的荣耀,靠的是全体勇敢的中国人的共同奋斗报取得的。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有的同学以帮助父母干家务为“孝”,有的同学以取得好成绩为“孝”……你心中的“孝”是什么?请你说一说。
B、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
C、不论说理、叙事、状物、抒情,恰当地运用成语,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①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②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③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
7.结合原文,下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各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天然条件。
B.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战争阻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而他们以和亲、贸易的方式向中原靠拢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C.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互相往来,相互补充,历时久远,难以中断,并逐步完善,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D.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吸引,这更加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8.下列各项中,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A.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连结并交错杂居。
B.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相互吸引。
C.各民族间经济上的联系与依赖。
D.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9.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周边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中原地区没什么吸引力。
B.北方游牧民族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同时北方民族的畜牧业也可以为中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补充和支持。
C.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说明中原地区的商业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但是农业生产力却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其父母墓道写的一篇碑文。欧阳修父亲,字仲宾,文中“太夫人”系欧阳修母亲郑氏。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免于丧适然耳 适然;才会这样
B、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恨:怨恨
C、其平居教他子弟 平居:平时
D、吾之始归也 归:女子出嫁
1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B、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郞
C、因指而叹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汝其勉之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及写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居家廉洁、奉亲至孝、为官仁厚三个方面反映了欧阳修的品质。
B、太夫人所言着眼点在于“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有后也”。
C、援证母言表旌其父,写法上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如以欧阳修治狱之叹验其仁一段。
D、本文语言平易,极富情感,是自肺腑中流出而不事修饰之文。
第Ⅱ卷(共114分)
四、(18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2)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3)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 首句用了怎样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4分)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4分)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两斤不到点。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和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有删改)
15.“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文章多处描述了味道,请概括影响味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7.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8.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6分)

  
五、(16分)
19、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①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②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③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④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⑤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顺序为:
20、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报道中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4分)
分散元素共有铊、镉、锗、铟、碲、硒、镓和铼7种,经济价值很高,但形成条件极其苛刻,在地壳中的含量很低,大约为一亿分之一到一百亿分之一。过去地质学家们一直认为它们很难独立成矿。但最近,我国科学家在西南地区找到分散元素形成的独立矿床,从而结束了它们一直是伴生元素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著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于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网络对青少年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所要表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下面这首小诗,以“雨”或“梅”为题另写一首。(6分)
小草
没有大树的挺拔,
没有花朵的艳丽,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顽强。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是呀,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走进_________的世界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