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累•整合(15分,每小题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光阴的宝贵就在于它无法倒流,而青春的宝贵在于它无休止的奋斗:人生如▁▁▁▁▁,奋斗永不停息。
②沪昆高铁开通,记者乘着高铁,▁▁▁▁▁,一路向东,感受旅途的惬意。
③《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遥遥无期,台湾希望借由《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抢占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先机▁▁▁▁▁。
A、白驹过隙 风驰电掣 稍纵即逝 B、风驰电掣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C、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风驰电掣 D、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 风驰电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组织变革,有利于扩大上合的代表性和国际地位,反映出上合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B、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C、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无可争议地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超越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D、近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红利,快速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但也面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3、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与肌肤一样,土壤的保温和补水实际上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补水是直接补给土壤适当的水量,可以通过灌溉的方式达到,这时对于暂时性缺水土壤是最有效的,正所谓“久旱逢甘霖”。而保温,▁▁▁▁▁▁。
A、则是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B、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 C、则是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D、则是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调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二、感受•鉴赏(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一律,一概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 更加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跟,同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前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亮出观点,提纲挈领,使读者一眼就能抓住本文的中心。
B、第三段列举六国对秦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不赂者以贿赂者丧”。
C、本文语言灵活多样,议论性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句子生动感人。
D、作者写此文目的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与秦国强盛的原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三、思考•探究(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2分,每小题4分)
地域歧视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楚玉当着他的面说齐人“善盗”,虽属故意羞辱,但也说明当时已存在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产生的前提是地域差异,即同区域间因种种原因存在着差异,如在生治方式、生产方式、患想意识、风格习惯等各方面既有发达城都的不同,也有价值现念和习惯方面的不同。在这些差异中,以物质为主的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以精神和现念为主的方面更多的是主观标准。例如中原的儒家从先秦时就强调“华夷之辨”,歧视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的确落后于华夏诸族,但华夏人在精神上的优越感却只是1种虚幻的自信,并没有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同。应该承认,贫穷和落后,特别是长时期的贫穷和落后,的确会造成当地人群的素质下降,滋生种种劣行恶习,甚至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慣,反映在底层贫民中往往更加严重。
随着不同区域人口的流动,相互间的文明或野蛮、贫穷或富裕、先进或落后就会显现在对方面前,而相对野蛮、贫穷、落后的一方,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流动人口只是当地人口的一部分,但由于外界只与他们接触,对他们的印象也就成为对当地全部人口的印象.所以,1个地方外迁或流出的人口的形象,往往会成为整个地方的形象.例如,北宋南宋的时候,大批河南人随宋室南迁,由于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户,在而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举足轻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视,还学着说河南话,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还带北方味。但到大批河南人因天灾人祸四处逃荒时,河南人的优点往往被遮蔽了,操;河南方言的人就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自古以来,1个地方的人受到歧视,基本上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由盛转衰、由富变贫、由中心而边缘之后,当河南处于“天下之中”,农业发达,商贾云集,洛阳、开封拥有首都或陪都地位之时,其他地方人既不会也不敢歧视河南人,还以能成为河南人为荣。今天全国不少家族都自称祖先是河南人,就显示了河南曾经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其实,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是河南人,或者是从外地迁入河南,从此再也不提真正的祖籍。
在人口流动少、信息传播慢的条件下,优点和恶习的传播一段局限于同一地区,形成当地的文化特征。而这种特征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如经济上已经摆脱贫穷,但因贫穷形成的习惯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同样,外界对当地的了解也会滞后,即使当地情况变了,原来的看法也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要消除地域歧视,肯先应注意缩小地域间的差异,特别要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要在人口自由流动、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改变相互间片面、主现、滞后的认识。政府必须在法律上保证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媒体要作客现、全面的报道,注意引导。对被歧视者而言,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自尊自强。
(节选自葛剑雄《地域歧视再反思》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当着使者晏要的而故意羞辱齐国,证明春秋时已存在地域歧视的现象,地域歧视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B.地域歧视产生的前提是不同区域间存在着在生活生产方式、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发达程度的差异以及价值观念、习惯方面的不同。
C.尽管少数民族不认同先秦时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原的华夏各族,但中原的儒家却通过强调“华夷之辨”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
D.长时期的贫穷和落后,会造成当地人群的素质下降,滋生种种劣行,甚至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反映在底层贫民中往往更加严重。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接触并接纳流动人口的外界来说,外界人员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那部分流动的人口的印象常会成为对流出人口所属全部人口的印象。
B.从历史地理看,宋朝时人们锊曾以做河南人为荣,今天的杭州方言还带北方味就是证明之一,当大批河南人逃难时,操河南方言的人开始受到歧视.
C.河南人受到歧视,是发生在河南这一地区从处于“天下之中”、洛阳、开封拥有首都或防都地位,转为由富变贫,由中心而边缘之后.
D.河南具有重要地位时,全国不少根本不是河南人和从外地迁人河南的家族都曾自称袓先是河南人,近代以来.他们再也不提祖籍是河南。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口流动少、信息传播慢的条件下,优点和恶习的传播一般局限于经济文化同一的地区,形成同一的文化特征.
B.某地域因贫穷而形成的习惯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外界对当地的了解也会滞后,原来的看法也不会轻易改变.
C.要消除地域歧视,首先应特别要促进贫闲落后地区的发展,还要双方充分交流,改变片面、主规观、滞后的认识。
D.消除地域歧视,需要政府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媒体注意引导,被歧视者要维权,也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自尊自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梁衡
①上飞机前还有一小时的机动时间,我坚持要去看看莫斯科的公墓,看看那个特殊的文化角落。
②去得匆匆,竟连大门口是什么样子也未及细看,只记得是一条很宽的街,高大的门,门对面好大一片树林,绿涛翻滚着,无闹市的喧嚣,有郊野的清风,气氛是一种淡淡的寂静。一进门,甬道两旁分列着一排排的常青松柏,松柏下是死者整整齐齐的眠床。
③我向一个靠近路边的墓葬走去。墓盖是一面极光洁的花岗石板,石板中央伸出两只大手,也是花岗石雕成,粗壮的腕部,有力的骨节,立时叫人起一种坚实的联想。这两只手轻轻地合拢着,捧着一块三角形的大红宝石,我一时不解了。我在墓前肃立良久,细细揣度着,那双手从石中冲出时的强劲与合拢时的轻柔,那花岗石的纯黑与宝石的鲜红,幻化成一种多层复合的美,将人引向一个深邃的意境。向导过来告诉我,这里安眠着的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他一生用自己灵巧而有力的手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噢,我一下明白了,一个人死了,人们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达他的生平与事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最哀切的事情却用最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
④我慢慢地往里去,一股强劲的艺术魅力如磁石般地吸引着我。这哪是什么墓地,简直是画廊。所不同的是这里每一件艺术品下还有一个曾是活泼泼的人,那是这件艺术品的根,是它的主题。墓碑全部是清一色的黑花岗石,打磨得极光亮,熠熠照人如一面银镜。有的只简单地在这石面上刻出死者的头像,轻轻的又淡淡的如一幅随意素描。说是清淡,那不过是艺术的质感,这石与锤造就的作品自然是风雨不去、历久如新的。有的凿成浮雕,死者的形象微微凸起在石板、石块或石柱上,若隐若现,好像在天国那边透过云雾回望人间。更多的则是半身胸像和各种含义深刻的组合雕塑。但这偌大的墓地无两块相同式样的墓碑。生者不肯抹杀死者的个性,也决计要表现出自己的匠心。
⑤松柏中有一组男女雕像吸引了我。不用说这是一个合葬墓了,令人吃惊的是两人全是裸体。男子略向前俯身,依在一石上,右臂弯回,手中握着一柄铁锤;女子偎在他的身后,手执一条轻纱,款款地飘在背后。两人都目视前方,但我切实地感到他们的心是那样的相连相通。最纯真大方的爱是用不着一点遮掩的。原来这对夫妻,男的是一位雕刻家,女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我想这组作为墓碑的石雕一定是他们生前设计好,嘱后人这样创作的。试想以传统的观念谁愿在自己的墓前留一个裸体像呢?又有谁敢将自己的亲友雕成一个裸体立于墓上呢?但艺术家自有艺术家的思考。世间虽有山水的磅礴、花草的艳丽,但哪一种美能比得上人体蕴藏的灵感呢?他们一生都沉浸在对人体美的追求、创造中。什么才能久而不朽呢?石头。什么才能跨越生命的“代沟”,无言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呢?艺术。于是这石头的艺术便成了死者与生者在墓前吻别的信物。
⑥当匆匆的一小时参观行将结束的时候,我没忘记这普通公墓里还有一位不普通的人物-----赫鲁晓夫。他的墓在公墓前后大院之间的甬道旁,占地不大。我没想到这样一个曾身为超级大国一号领袖的人物,死后却屈身路旁。而他的墓碑从艺术角度说也真有个性。那是由三个黑白方格相扣而成的石雕,在最上一格中放着赫鲁晓夫的人头雕像。赫在位时的一件惊世之举就是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而他现在却被置于公墓中。历史人物的功过且由历史学家去评说,但艺术家自有自己的见解。据说,这个墓碑的设计者曾受过赫鲁晓夫的批评,但他并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客观地认为赫这个人是功过参半,所以就用黑白两色夹一人头,而赫的家属也接受了这个方案。我站在那里有好一会儿,端详着这件艺术家送给政治家的礼物。
(选自《梁衡散文作品集》,有删改)
1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写作者坚持要去看莫斯科公墓,其原因是他离上飞机前还有一小时的机动时间,于是作者前往那个特殊的文化角落。
B、本文属于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在游览莫斯科的公墓时按照参观地点的先后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生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C、作者对莫斯科公墓印象很不深刻,参观后只记得几个主要墓碑和公墓大门在一条很宽的街上,而大门的样子一点也不记得了。
D、全文以游踪作为主线对所看到的墓碑展开叙述与描写,作者认为墓碑下那一个个曾是活泼泼的人是艺术家创作墓碑艺术的根。
E、赫鲁晓夫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号领袖人物,死后却屈身于路旁,其墓地在甬道旁,占地不大,作者对此是深感遗憾与不满。
12、试分析第③段中“我一下明白了”的内涵。(6分)
13、文中第④自然段中“我慢慢地往里去,一股强劲的艺术魅力如磁石般地吸引着我”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14、历史学家与艺术家对历史人物所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对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应用•创新(74分)
(一)语言运用(14分)
15、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7分)
①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3分)
② 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30个字。(4分)
16、下面是某公司为中秋晚会准备的主持人台词,请把节目之间的丙处串词补充完整,每段串词不超过70个字。(7分)
第一个节目:职员小刘的独唱《单身之歌》
第一处串词:
第二个节目:把公司40位职员编号,由总经理随机抽出其中20位职员编号,抽中者获大奖。
第二处串词:
(二)写作实践(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西铜鼓县10岁男孩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备受社会关注。为给患白血病的父亲筹集60万元治疗费,莫双熠利用课余时间拾荒卖钱,两个月内捡了六七百斤废品;他还勇挑生活重担,包揽了做饭、洗碗、拖地等家务,并负责照顾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坚强、独立的莫双熠,被网友称作“小小纯爷们”。铜鼓县政府部门在获知莫双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后,很快就主动给莫双熠家办理了低保,并为莫双熠的父亲申请了民政医疗救助。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通过微信公号、微博、报纸等多种传播途径,让更多人知道了莫双熠的故事,也让莫家因此受到了更多热心人的关注和资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