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综合能力测控(一)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2-14 查看次数:1020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饿殍(piǎo) 挣(zhèng)脱 剽(piāo)悍 随声附和(hè)
B、横(héng)祸 龟(jūn)裂 乘(chéng)人之危 箴(zhēn)言
C、辍(chuò)学 着(zháo)落 殷(yān)红 自怨自艾(yì)
D、道观(guàn) 蹊(qī)跷 炽(zhì)热 不着(zhuó)边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通牒 桀骜 痉挛 订书机 优哉游哉
B、凋敝 貂蝉 思辩 拌脚石 嬉笑怒骂
C、经络 炽热 废驰 猪肘子 暗剑难防
D、安祥 靡烂 厮杀 踩高跷 美仑美焕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________困难,而困难在他的面前也会令人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犹如天神相助。
(2)为了加快滨海区的建设步伐,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________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
(3)你尽可放心,他这个人________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要求把你的事情办好。
(4)“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
A、藐视 构建 从来 雪上加霜 B、正视 构建 历来 釜底抽薪
C、藐视 修建 历来 雪上加霜 D、正视 修建 从来 釜底抽薪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唐诗》是清初编修的唐代诗歌道听途说,共收录四万多首诗歌,洋洋大观,波澜壮阔,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B、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深圳软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件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C、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驻足倾听。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3200所学校停课,波兰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19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二、(9分,每小题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6.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7.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jiù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ū,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1、以下六句分别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从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13.(1)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翻译:
(2) 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翻译:
(3) 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翻译:


四、语言运用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5)_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五、
16、《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出版的儿童语文教材。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插图。课本于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近两年来,此书再次受到关注,尤其受到广大家长和小学生的欢迎,成为热销书。下图为该书的封面和两篇课文,请据此说出两条该书受欢迎的原因。(4分)

受欢迎的原因:
17、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
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①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②你们的报纸丰富了③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010年,④我报将不孚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⑤进一步强化报纸品位,⑥替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1)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1)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2)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3)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镜,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4)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 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5)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6)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7)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8)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9)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9. 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荒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20. 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

21、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2、在第⑧段中,作把金克木的诗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改为“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请探究作者改动的意图。
(二)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

兰花的欺骗艺术
一说到兰花,总能让人想到“高雅、清幽、暗香浮动”,总之是什么好词都往它的脸上贴。不过,你知不知道,在全世界现存的20000多种兰科植物中,有1/3都干着坑蒙拐骗的事情。它们从来不遵守,“我出花蜜,你传粉”这个动物植物社会的经营规范,而是利用靓丽多姿的色彩,或是香甜诱虫的气味将昆虫勾引过来。这些可怜的虫子不仅要帮兰花完成传播花粉的工作,还拿不到分毫工钱。
蕙兰的香气中包含了乙酸乙酯等花朵香气的常用万分,它们是中华蜜蜂寻找食物的常用路标。在观察中,每每发现收到气味引诱的中华蜜蜂真像受到酒香勾引的醉汉一样摇摆着冲向蕙兰的花朵。不过,香味并不是一个精确的信号,怎样让被引诱的蜜蜂乖乖地上勾呢?蕙兰还伪造了酒店的招牌,就是花瓣上那些栗红色的斑点,在我们看来影响花朵美容的斑点却是蜜蜂等昆虫的最爱,因为它们就代表有食物。
受骗的不只是中华蜜蜂,在贵州的喀斯特石山上你会碰见同样吝啬的小叶兜兰。它只有一个手法就是颜色-亮黄色的退化雄蕊分外醒目,没有香气,没有斑点,仅仅是黄色就足够了。因为这代表了花粉的颜色,是成年食蚜蝇的最爱,特别是雌性食蚜蝇对黄色*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要从花粉中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才能生儿育女。
比起这些简单的食物诱惑,眉兰将自己的花朵伪装成雌性胡蜂,连胡蜂身上的根根绒毛都在花瓣上伪装了出来。不仅如此,眉兰还在花上“抹”上雌性胡蜂的体香,更让那些来求爱的家伙神魂颠倒,更绝的是,成功受粉的眉兰直接变了一种让胡蜂不爽的气味,从少女体香变成了老奶奶味道,闭门谢客了。
把苦力骗来了,还不算完,一不小心露出马脚,昆虫肯定会头也不回地飞走。骗子兰花早就想到了这点,专门配备了强迫昆虫苦力传粉的装置。在纹瓣兰的花瓣上会有一些纵向的纵向的条纹向花内延伸。在蜜蜂看来,这些条纹就是将它们引向花蜜的路标,顺着路标走准没错。可惜最终也尝不到一丝甘甜,当它们悻悻离开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本来唇瓣在它们降落时被压下来,寻蜜通道的入口会变得很宽松,随着蜜蜂向前拱,重心位置改变后的花瓣微微抬了起来,把蜜蜂紧紧地夹在唇瓣和蕊柱之间,这时花粉块就会借助粘盘紧紧地贴到它们背上。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七扭八歪之后,蜜蜂终于逃出了变狭窄的通道,只是背上已经多了一件货物。在纹瓣兰开花的季节,我们经常能看到背着花粉块的苦力在这骗子花朵间飞来飞去,寻找那口虚无的甘甜。只要它们执着地拱下去,纹瓣兰就没事偷着乐去了。
不过,拙劣的骗术总有被戳穿的时候。昆虫都精明了,兰花该如何应对呢?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为了弥补拙劣骗术的不足,欺骗性兰花只能多开花,开大花了——把圈套设得密集一些、醒目一些,总归是要有糊涂虫撞上来的。可是开花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拿硬叶兜兰来说,一个山头可能分布有上千棵植株,但是一年能开花只有百八十朵;即使是在温室里面,好水好土伺候,隔年能开花就已经很不错了,对植物来说开花可是要消耗大量养分的,甚至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活动。反过来看,杓兰为了2%的结实,让其余98%的花朵来陪着走过场,这也过于大手笔了吧。
为了节省花蜜,浪费如此数量的花朵,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些骗子兰花的身后似乎另有隐情。云南石仙桃就是这样的一种兰花,它们与带叶兜兰和纹瓣兰比邻而居,当然,蜜蜂们更喜欢在云南石仙桃上面的活动很长时间,尽可能地吸掉最后一滴花蜜。表面上看来,“忠诚”(对花蜜的忠诚)忙碌的蜜蜂能更多地为植物传递花粉,传宗接代,云南石仙桃的花蜜也没有白出。云南石仙桃的花蜜也没有白出。然而,事情也并非总是那么愉快。这些在一个花序上来回吮吸的蜜蜂很可能只是把一朵花的花粉从一朵搬到同一花序另一朵上,结果就是造成了石仙桃的“近亲结婚”。如同人类近亲结婚会提高生育畸形后代的风险一样,近亲授粉的花朵产生的后代大多也是孱弱的。而骗子兰花在这点上似乎更加精明。目前已经有证据显示,同提供好处的兰花相比,欺骗性兰花的种群之间确实存在更强的基因交流,从而获得了高质量的后代。
23.简要说明开头一段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24.本文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做简要分析。(4分)


25. 请从中概括出兰花的主要欺骗艺术。(4分)


26.以“兰花的欺骗艺术”为题目有何好处?兰花的“骗术”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6分)

七、写作
27、
请以“春天花会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