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阜(fù)盛 欶(chì)造 宫绦(tiáo) 懵(měng)懂玩童
B、庑(wǔ)门 忖(cǔn)度 肇(zhào)事 纨绔(kù)膏梁
C、笑靥(yè) 盥(huàn)洗 涔(cén)涔 涎(xián)皮赖脸
D、帷幄(wù) 解剖(pōu) 甬(yǒng)路 素昧(mèi)平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湛 潜移默化 荟萃 蘖根祸胎
B、惫懒 娇揉造作 镌刻 顾盼神飞
C、沉吟 雕梁画栋 晕眩 莞尔而笑
D、识相 一愁莫展 悲悯 醍醐灌顶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临日,贾母等带着贾蓉媳妇乘坐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乘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围护;___________,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A、婆子丫环等坐几辆大车 B、又有几辆大车,婆子丫环等坐
C、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环等坐 D、几辆大车,婆子与丫环等坐
4、下列人物描写,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探春
B、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黛玉
C、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支曲子,完成5---6题。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5、对这两支曲子词句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是指薛宝钗虽与贾宝玉结婚,但她仍孤独冷落,境遇难堪;“世外仙姝寂寞林”指林黛玉没有与贾宝玉结婚,死后处境寂寞。
B、《终身误》中的“俺”与《枉凝眉》中的“他”都是贾宝玉。
C、“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兼及她那美好、纯洁的爱情;“美玉无瑕”指薛宝钗。
D、“凝眉”,皱眉,曲名含义为“徒然悲愁”。
6、关于这两支曲子的分析,不妥当的一句是
A、《终身误》是以婚后的贾宝玉口吻唱的,表现他对林黛玉的坚贞爱情,和对家庭包办婚姻的“到底意难平”。
B、《枉凝眉》抒写了爱情悲剧给宝黛二人造成的严重痛苦。
C、“都道是金玉良姻”的“都”说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得到封建家长的赞同和支持。
D、两支曲子都运用对比,写出了贾宝玉在宝钗、黛玉两人中难以选择。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呢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你也许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7、周朴园说“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和鲁侍萍说“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两处的“忽然”在表情达意上是否一样?请从下列分析中选出一项。
A、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对事件的发生事前毫无觉察,以致都感到意外。
B、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掩盖自己了解事情底细这一真相,都把自己扮成局外人。
C、不大一样,两人虽然都是表示不大了解事件的底细,但前者是有意推脱罪责,后者则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D、不一样,前者是用以推脱罪责,后者是针锋相对,仍用原词,以揭露周的狠毒和狡猾,语含讥讽。
8、事隔30年,周朴园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原先被他始乱终弃、投河自尽的侍萍呢?下列说法哪一种准确全面?
A、他的“怀念”是做给别人看的,以强化他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
B、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多少受到良心的谴责,他的怀念是一种忏悔和表示。
C、他怀念从前年轻貌美、娴淑温柔的侍萍,并以此填补他丑恶空虚的心灵。
D、这里有他对侍萍的怀念,也有忏悔的表示,同时也是为了美化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9、周朴园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目的在于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赞扬侍萍,表达自己对侍萍的眷恋之情。
B、名为赞扬侍萍,实为掩盖自己的罪行。
C、说侍萍很高贵,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
D、为自己开脱,并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日: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出自《宋史》,有删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为巡官,命典文翰 典:掌管
B.有谮于帝者,帝怒 谮:诬陷
C.开宝四年被疾 被:遭受
D.其苦节愈见 苦:痛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老乞归就养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归为母寿,候立堂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其皆出于此乎
D.令府吏封署而去 吾尝跛而望矣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B.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C.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D.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年少即表现出多才多艺,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候母亲。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复原职。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君王赏赐。
第Ⅱ卷(共111分)
四、(16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 前三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
(2) “潮退水平春色暮”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16、17、19题每小题2分,18、20题每小题4分,21题3分,共17分)
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6、对上面文字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些须:或许 B、蹙:收缩 C、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 D、忖度:揣测
17、对照①②两段文字,黛玉关于读书的回答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回答贾母的是实话,但对别人介绍过的惫懒人物宝玉懒得搭理,故敷衍了事。
B、回答贾母的是实话,回答宝玉的也是实话,并无本质区别,也无特殊用意。
C、黛玉如实回答贾母,却发现贾母对女孩子念书并不赞赏,故在回答宝玉时不正面回答,这反映了黛玉性格中的谨慎小心。
D、黛玉不知自己念书的程度如何,故在回答时前后犹豫不定。
18.宝玉给黛玉取字为“颦颦”,说“岂不两妙”。这“两妙”各妙在何处?
19.宝玉骂通灵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在文段中,人一句话和它呼应,这一句是( )
A、妹妹可曾读书?
B、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C、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20、选段②中,贾宝玉对林黛玉共有四问,分别是问“可曾读书”、问“尊名”、问“表字”和问“可有玉”。把问玉放在最后,如何理解?
21、贾宝玉“摔玉”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8分)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 ,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22.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4分)
23.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24.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25.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六、作文(60分)
26、有人说,我们处于物质过剩而思想短缺的年代。你以为如何?请以“物质过剩和思想短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