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六国论》基础检测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5-01 查看次数:998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思厥(jué)先祖父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lù)秦 为(wèi)国者 D.不得下咽(yàn) 洎(zì)牧以谗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规律)也 ②率(全都)赂秦耶 ③固(所以)不在战矣  ④思厥(他的,他们的)先祖父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才,从而)有尺寸之地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六国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