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总分:150答题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答题纸一律用碳素笔书写,其他笔无效。
3.本试卷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编辑(jí) 客栈(zhàn) 连累(lèi) 辞藻(zǎo)华丽
B、笙(shēng)箫 芜(wú)杂 青荇(xìng) 针砭(biān)时弊
C、肖(xiào)像 煤屑(xiào) 吮(yǔn)吸 蓊蓊(wěng)郁郁
D、发酵(jiào) 怂(sǒng)恿 滂(pāng)沱 面目可憎(zèng)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掂记 熹微 禁固 没精打采 舐犊情深
B、斑斓 衣褶 咀咒 口诵心唯 藕断丝联
C、盘桓 羸弱 惊蛰 战战兢兢 皓首穷经
D、惊蜇 船棹 回溯 谈笑风声 刚建质朴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近年来,内地作家 _____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2)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 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3)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再三邀请她登台表演,而她 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 [3分]
A、作客 消失 推托 B、做客 消失 推脱
C、作客 消逝 推托 D、做客 消逝 推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现在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炙手可热的问题。
B、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上频频获奖,一些家长便不顾孩子的条件,非要让孩子进“奥数班”不可,数学家张教授对此颇不以为然。
C、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D、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制止和规范权力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B、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蒋莉萍在参加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时表示,中国的智能电网和国外的完全不一样,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所造成的。
C、由于未来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顶着“科技”、“创新”之类的光环,很可能吸引更多的投机资金,从而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
D、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经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冯骥才 中国文联副主席)
6.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文精神公认为指人类应当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
B、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
C、人文精神可以确保一个人能自由、幸福并且有尊严地活着。
D、人文精神既有利于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7.下列对当今中国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意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精神视野,关注社会难点问题。
B、实施人文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身上不可或缺的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
C、实施人文教育可以深化大学校园里应该有的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
D、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各所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得到同步发展。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重建人文精神,就是要推倒原有的人文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现实重新构建新型的人文精神。
B、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而这个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C、自觉而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D、当今中国大学正在尝试多种人文教育方式,如开设人文讲堂等,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证明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官吏初到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下列句子与“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入世为官。
B、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了候风地动仪,通过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和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他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第Ⅱ卷(114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Ⅱ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答题卷上。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古诗文与名句(28分)
13.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10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雪 白居易
注: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4分)
(2)从“夜深”闻“折竹”这一细节描写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3)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每空1分]
五、语言运用(8分)
16.阅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的成绩稳步上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或“反馈频率和成绩提高成正比例关系)" (不超过20个字) [每空4分]
17.仿照下面的话,任选一物仿写。
蚕 倾吐纯洁的思念,化作圣洁的温暖。
仿写: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⑴ 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2)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⑶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⑷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⑸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⑹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⑺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⑻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郑板桥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⑼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18.文章第二、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4分
19.结合原文,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答: [4分]
20.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答: [6分]
21.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如果处于人生的黑夜,有一缕“阳光”——一缕希望的阳光,一缕自信的阳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阳光?那么这一缕又一缕的阳光,虽然看似微弱,但它拯救的,却有可能是整个人生啊!请以“一缕阳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记叙文文体 。 (2)不少于8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