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集锦 >> 小学试题 | 初中试题 | 高中试题 | 专项练习 | 其它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高中试题 >> 阅读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检测题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6-06-01 查看次数:945

第Ⅰ卷(选择题 39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贿赂(luò) 溯(sù)流 臻(zhēn)于不朽
B、墓冢(zhǒng) 妃嫔(bīn) 鼎铛(chēng)玉石
C、毗(pí)邻 锱(zī)铢(zhū) 羽扇纶(guān)巾
D、逦(lǐ)迤(yǐ) 陵寢(jìn) 舞榭(xiè)歌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藐视 剽掠 枉废心机 近在咫尺
B、慷慨 厄运 合盘托出 远见卓识
C、逻辑 膜拜 白驹过隙 莫不关心
D、缅怀 矗立 历历在目 宽宏大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B、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已经接到天津爆炸事件中车辆进口商报案,并组织专业人员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前往现场评估损失、统计排查。
C、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D、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住国内微型车,农用车生产制造起步不久、市场销售日趋走俏,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市场。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典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阙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也就是对当时主战派的期望和对苟安求和者的讽刺。
B、下阙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正确意见。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抒发词人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5---7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江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6、词中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传给人以撞击声。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感觉。
7、对这首宋词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栏横槛(门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B、戍卒叫(叫喊),函谷举
C、族(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9、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之”和“而”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中的两个“之”相同,②句中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中的两个“之”不同,②句中的两个“而”不同。
C、①句中的两个“之”相同,②句中的两个“而”相同。
D、①句中的两个“之”不同,②句中的两个“而”相同。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相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区分)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加速)祸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⑦思厥先祖父
A.②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原因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第Ⅱ卷(共111分)
三、(21分)
14、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分)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词中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4分)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4分)
(1)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7、(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18、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19、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20、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六、(12分)
21、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
①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很多人归结为“中国人素质差”
②因此,多地交通部门即将开始实施的针对行人个体的处罚规定,能否成为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痼疾的良药尚待验证
③近期,杭州、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集中整治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④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
⑤其实,在国内很多城市,“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三句话概括画线结论句的根据,总字数不要超过55个字。(4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史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23、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上下文协调一致。(4分)
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沉默,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而芳香的,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二单元阶段测试
·爱的生命的乐章---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
·人生的五彩梦---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题
·2017年1月泰安市高中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二单元检测题
·《唐诗宋词》第一单元检测题
阅读排行  
·山东省2008年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阶段测试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语文(全国1卷)参考答案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定和是个音乐迷---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8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活着---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林肯中心的鼓声---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看松庵记---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题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