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葳蕤(ruí) 伶俜(pīng) 玉醅(bèi) 蹑(niè)手蹑脚
B、妆奁(lián) 窈(yǎo)窕(tiǎo) 踯躅(zhú) 坚如磐(pán)石
C、恓(qī)惶 谂(shěn)知 流岚(lán) 否(pǐ)极泰来
D、慰藉(jì) 金钏(chuàn) 殓衾(qīn) 蜗(wō)角虚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里的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动植物都已绝迹,剩余的动植物也面临着__________的局面。
(2)她整天浓妆艳抹,披金戴银,__________她的富有。人们对她都嗤之以鼻。(3)一道难题他问了七八遍,王师傅__________没有厌烦,__________还称赞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
A、严峻 夸耀 不仅/反而 B、严酷 炫耀 不仅/而且
C、严峻 炫耀 非但/反而 D、严酷 夸耀 非但/而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多变,除了个别的语句欠推敲之外,真是白璧无瑕。
B、住校的同学对生活老师充满感激,三年来大家从老师们无所不至的关怀中受益很多。
C、我们办事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就会犯大错。
D、这次实验眼看就要成功了,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要懈怠,如果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4、选出与“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加点的“相”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5、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A、可怜体无比 B、适得府君书 C、感君区区怀
D、府吏见丁宁 E、虽与府吏要 F、汝岂得自由
6、选出加点词语与其他三句不属于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A、我有亲父母 B、昼夜勤作息
C、否泰如天地 D、勤心养公姥
7、 古诗文中为了使语句精练工整,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常常使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叫“互文”。请选出没有互文的一项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D、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B、《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汉代的另一乐府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王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杂剧《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元杂剧的三要素为:曲词、说白、科介。元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和“旦”两类。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其戏剧代表作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悲剧。
阅读《<孔雀东南飞>序》,完成9---11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1)为诗云尔 (2)为仲卿母所遣
(3)其家逼之 (4)时人伤之
A.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相同。 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相同。
B.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不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相同。
C.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也不同。
D.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不同。
10.加点字与例句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投水而死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王曰:“善”。乃下令。
11.对《孔雀东南飞》诗前小序的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从而揭示全诗主题。
B.用来概括全诗的情节,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为此感伤的情怀。
C.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借以交代悲剧发生的根源。
D用来交代全诗的主要人物,并交代写诗的主要目的。
第Ⅱ卷(共117分)
二、(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14题。
采莲曲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12、你认为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3分)
13、本诗的第一节可用“入溪”概括其内容。请再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第二至第五节诗的内容。(4分)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4、“歌声”在每一节诗的最后都被写到,它们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请回答下列问题。(2分)
从结构上看:
从意境上看:
三、(13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4分,每小题2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kōng hóu),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mǔ),及时相遣归。”
15、“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诗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全诗表达内容有何作用?(2分)
16、第二段画线的诗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kōng hóu),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征?(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9分)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17、[端正好]一曲中创设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其中哪一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使景与情化而为一无法分开?(3分)
18、曲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2分)
19、【叨叨令】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至少写出两点)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枪口上的小花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进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复活的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拔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拔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并且深情的曲子。
一切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到来,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终将草原覆盖。没有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
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
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
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姑娘的名字。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2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一段“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开篇点明了小说的主题,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他”喜欢将小花插在枪口这种错误做法的思考,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判。
B.小说用“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写环境的宁静美好,是为了反衬战争的紧张和残酷。
C.小说中多次出现家乡景色的描写,以此来表达“他”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D.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如同孙犁笔下的《荷花淀》,抹去战争残酷的一面,给人以温情和思考。
E.小说通过“他”因为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这一情节,提醒人们要心无旁骛,说明战争很残酷,这正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
21、“小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2、小说中的“他”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3、小说以“他念一声,小花”结尾,你认为“他”该不该想着“小花”?请结合全文谈谈看法。(8分)
五、(10分)
24、下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4分)
2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①_______。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上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②_______。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缓滞,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③_______。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
①
②
③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