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其它不得分。(A、“一只宋代青花瓷瓶”不准确,从文末可知,那只所谓的“宋代青花瓷瓶”只是普通的青花瓷瓶。B、“而真心对麻大娘孝顺起来”错,从全文看,儿女们孝顺麻大娘是建立在那只“宋代青花瓷瓶”上的,并不是真心孝顺。C、“但也算理解娘的做法。特别是麻大最懂娘的心思,抢先要接娘跟他到市里去住”错,从文中儿女的做法来看,他们并没有理解娘的做法,麻大也不是“最懂娘的心思”,只是想抢先讨得娘的欢心而已。)
2、①没有孝心。麻大娘住的是“昏暗”“走风漏气”的屋子,睡的是“铺着破芦苇的土炕”,靠“每天出去捡垃圾”维持生活,衣服、被褥多年没有人洗;而麻大兄妹有在市里工作的,有在县里工作的,但他们没有去赡养自己的亲娘。(2分)②贪图钱财。一听说自己父亲留下了宝贵的青花瓷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了;母亲丧事刚办完,兄妹们就“迫不及待取出娘珍藏的那个青花瓷瓶,话不过两句,就吵闹起来”。(2分)③虚伪势利。麻大兄妹知道娘手里有只值50万的青花瓷瓶后,竞相孝顺起来,其目的不言龙凤呈祥喻,都想表现自己的孝心,将来能多分遗产。(2分)
3、①秃顶老头的出现,为小说设置了悬念。(2分)②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合理地勾连了前后文,使小说的脉络自然合理。(2分)③这一人物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秃顶老头的话,揭开了青花瓷瓶故事的真相,也点出了应该尽心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2分)
4、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其实是无奈而有效的办法。(2分)①麻大娘早年丧夫,一人孤独地生活,而麻大兄妹对她不闻不问,说明他们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2分)②麻大兄妹日子过的都不错,但没有人顾及自己的亲娘,而让娘穿破衣、睡冷炕、捡垃圾,这是丢失了起码的良心。(2分)③秃顶老头用假青花瓷瓶帮麻大娘赢得了儿女的赡养,说明麻大兄妹是贪财的,对待这样无情无义的人,用这种方法让他们表现出孝顺之心,做得对。(2分)
示例二:反对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带有欺骗性质,是不可取的。(2分)①儿女不孝,是很公人痛心,但用欺骗的方式取得所谓的“孝顺”,并不能使麻大娘真正地开心。(2分)②用这种方法取得儿女养老成功了,但带有欺骗性质,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诚信建设。(2分)③这样做会使儿女有被耍的感觉,并不能使他们真正醒悟,达不到教育儿女的目的。(2分)(只要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
5、情节上:小说以青花瓷是个假古董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主题上:发生在麻大娘家的故事具有讽刺意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尤其是对赡养老人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独到之处。(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况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6、答案:①是麻大娘看到青花瓷瓶,睹物思人,想到老伴,流下泪水的背后,也是儿女不孝的委屈与隐忍;②是麻大娘对村里人对自己“待遇”转变后复杂心理的反应,含着泪水的背后,是高兴、心酸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人物心里的能力。小说中两次写麻大娘流泪:第一次是吴老头把青花瓷瓶递给麻大娘之后,第二次是村里人都羡慕自己之后。两次的流泪要结合人物的心理分析。
7、答案:①“青花瓷”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组织全文;②“青花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麻大娘的三个儿女转变对她的态度:由原先的不管不问到争着抢着“孝顺”,和“青花瓷”相关;③“青花瓷”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借“青花瓷”突出了麻大娘三个儿女的不孝,也突出了吴老头乐于助人的品德,让人印象深刻;④“青花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小说借“青花瓷”表达了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尤其是对赡养老人的忧虑与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解读的能力。标题的好处可以结合小说内容,从线索、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环境、手法等角度思考分析。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8、答案示例一:主人公是麻氏兄妹。原因一是这兄妹三人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二是这兄妹三人是小说讽刺的对象。麻氏兄妹是自私、不孝的儿女。分析略。
答案示例二:主人公是吴老头。原因一是吴老头设计并导演了这个故事,二是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吴老头是热心助人的形象。分析略。
答案示例三:主人公是麻大娘。原因一是小说围绕麻大娘写其儿女的态度变化,二是以吴老头为麻大娘编造的谎言为线索,引发人们对类似麻大娘之类老人处境的关注,和儿女孝道的反思。麻大娘是老实、善良的母亲。分析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况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争议。如何辨别认定小说中的主人公呢?①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应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②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其他人物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
评分标准:形象2分,原因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