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形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是因为它还有自身的构成要素,也即艺术形象总寄托一定的情和意,并离不开真和善。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把文学归结为“情感性形式”。现代诗论把诗的意象称为情感对应物,都不是无因。普列哈诺夫曾补充说,“艺术不但表现情感,它还表现思想。” 其实,柏拉图的“理式”说和黑格尔的“理念”说,也说明往昔哲人对思想与美、与艺术的密切关系的重视。艺术中表现的思想,一般地说,主流都是向善的思想,是有益于使人类变得更善良、更美好、更崇高、更进步的思想。情感是人类对事物关系的内心反应与体验、评价与态度。它表现为爱悦、仇恨、悲哀、痛苦、愤怒、惆怅、快乐、喜欢、忧愁、恐惧等内心的感受。情感的产生不仅体现人与对象的实践关系,也体现人作为主体的一定思想倾向。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就是需要通过语言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把人们自己的各种情感和思想得到倾诉、发泄和表达。自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既有作家自身要抒发的,也包括作品所描写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以故,思想和情感同样是文学艺术形象的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如果说,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人们对文学的审美判断不仅有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的判断,还必然包含有内容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而假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美。正是情、意、象的统一和真、善、美多种判断的综合,形成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心理机制,使读者和观众产生美的愉悦感。文学艺术形象的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景,如感其情,出色地传达一定的感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固然会被诗人所描绘的离奇想象所吸引,如抒情主人公可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朝夕千里,乃至凤鸟、飞龙都能为他护行、驾车,但最感动读者的则是主人公所表现的对国事的忧心、对楚王中谗言的忧愤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奋斗、追求真理的精神。《离骚》中的艺术形象正因为有力地传达了强烈的感情和一定的思想,体现了情、意、象与真、善、美的统一而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名作。
当然,作为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质也构成文学美的要素。因为在文学作品里,艺术形象的情、意、象和真、善、美都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来显现。作品的语言如果不鲜明、生动、简洁、含蓄、优美,富于表现的张力,必定会削弱作品的审美感染力。
(摘编自张炯《论文学的审美愉悦》)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文学艺术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形象是寄托情和意的形象,这是它与一般形象的区别。
B、文学艺术形象通过语言描写来传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思想。
C、艺术形象就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而思想和情感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D、文学艺术形象的情、意、象和真、善、美需要借助语言描绘来呈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中表现的情感既体现人与对象的实践关系,也体现人的主体思想倾向。
B、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人物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
C、构成文学艺术形象审美愉悦性的基本要素是思想和情感;此外,还有语言。
D、情、意、象的统一和真、善、美多种判断的综合,是文学艺术形象产生美的愉悦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审美判断包括形式美判断,也包括认识价值判断和精神价值判断。
B、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因此,凡是真的、善的东西都是美的表现。
C、《离骚》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其艺术形象体现了情、意、象和真、善、美的统一。
D、增强文学作品审美感染力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语言的美质,使语言鲜明、生动、简洁、含蓄、优美。
答案:
1、C 2、B 还应包括作者自身所抒发的思想和情感。 3、B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