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源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形态各异的符号中,被专家公认为“文字”的却少之又少。从符号到文字,是十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
单个几何符号出现的时代较早。它们往往重复出现在不同遗址的多个器物上,刻画位置较固定。可能用于区分器物的用户、制造者,或作计数符号。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各类遗址中,出土有不少此类刻画符号。刻上符号,就知道这件器物是谁制作的,像商标一样;标出自己的器物,别人就不会拿错。古人把这种符号当成记号使用。
至于象形的单体符号,有些学者试图直译出符号对应的具体汉字,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表达了某种象征意义。这类符号很像特殊的徽记,是一个族属、部落的象征性标志。排列成行的符号出现较晚,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的残陶片上整齐排列的刻符,都有可能初步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国学大师饶宗颐认为龙虬庄的陶文是“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是巫觋在仪式中写下的祝文或咒文。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中发现刻画符号的器物数量很多,一些器物如石钺上有使用痕迹,说明是普通的劳动工具,所以有专家表示,庄桥坟刻符的具体用途很难一概而论。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但却无法断言它们就是汉字的直接来源。中国的汉字体系在商周时期已相对成熟,它很可能是由多个源头经过长时间酝酿,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式发展的结果。
庄桥坟所在的浙江地区、丁公和龙虬庄所在的山东苏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都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因素,其符号在向文字演化的过程中,结出了多种果实,但它们与汉字的关系并不明确。再向西至黄河中上游地区,这里是华夏族兴起的区域,经过仰韶、龙山、陶寺文化,向产生国家的二里头夏文化迈进,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其文字体系前后相承,连贯性较强,可能与夏代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陶器刻符有关,但与日后的汉字仍然“亲缘”模糊。“满天星斗”的中国史前文明也孕育出了多地域、多支系的符号------原始文字系统,虽然没有充足证据说明它们直接产出了商周以后的中国汉字体系,但经过漫长的演化与淘汰,它们共同组成了后者诞生的坚实基础。
目前公认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还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距今三千八百余年。”董珊解释道,“再向前推至商代前期及更早的夏代,文字材料则变得比较贫乏,一些零散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当时的文字发展水平。”汉字系统与新石器时代的符号—原始文字系统之间尚存在认识的缺环,但前者产生的时间不会晚于夏商之际。“国家产生后,统治与贸易的范围扩大,使远距离传递信息成为必要,这些都是汉字体系产生的催化剂。符号转化为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的准备工作历经几千年,一朝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整合多支来源,迅速系统化,最终完成从原始文字向成熟汉字体系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陶枫吕梦《透视远古时代的“文字”》)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符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个几何符号出现的时代较早,它们可能用于区分器物的用户、制造者,或作计数符号,此类符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有出现。
B、有些学者认为,象形的单体符号很像特殊的徽记,是一个族属、部落的象征性标志;但也有学者试图直译出符号对应的具体汉字。
C、排列成行的符号在丁公遗址、龙虬庄遗址的残陶片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上都有发现,这些符号都有可能初步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
D、对于排列成行的符号的用途专家们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巫觋在仪式中写下的祝文或咒文,也有人认为是普通劳动者留下的记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熟的中国汉字体系可能是由多个源头经过长时间酝酿,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式发展的结果,因此,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刻画符号不是汉字的直接来源。
B、庄桥坟、丁公和龙虬庄所在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都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因素,这些遗址中出现的符号在向文字演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成果。
C、从黄河中上游,经过仰韶、龙山、陶寺文化,再到二里头夏文化,文字体系前后相承,连贯性较强,但这些符号与汉字的关系还不明确。
D、灿烂的中国史前文明多地域、多支系的原始文字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与淘汰,共同组成了商周以后中国汉字体系诞生的坚实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从符号到文字,是十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形态各异的符号中,极少有被专家公认为“文字”的,但是研究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B、夏代和商代前期,因为文字材料比较贫乏,一些零散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当时的文字发展水平,还没有证据表明成熟汉字体系早于商代晚期出现。
C、符号转化为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的准备工作历经几千年,尽管汉字系统与新石器时代的符号的关系还不明确,但汉字系统产生的时间不会晚于夏商之际。
D、国家产生后,统治与贸易的范围扩大,使远距离传递信息成为必要,符号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原始文字向成熟汉字体系转变的过程。
答案:
1、D 2、A 3、D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