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小题3分,共15)
1、C(A项,憾---撼;B项,yòu---ào;D项,bì---pì)
2、A (“镶”与“粘”主要是从表达来判断,“竖立”的搭配对象应该是具体的,而“树立”的搭配对象应该是抽象的,“映衬”互相映照、衬托使显现;“陪衬”衬托,使之更加突出)
3、B(第一处按照观察的先后,第二处按照直观到抽象的顺序)
4、C (炙手可热zhì shǒu kě rè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巧夺天工qiǎo duó tiān gōng 天工:指自然形成的非常精巧;超过了自然。形容制作技艺之高超。求同存异qiú tóng cún yì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江河日下jiāng hé rì xià 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一天天流向低处;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势越来越糟。)
5、B (A项,“行为”与“移交”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不仅是向外的正义追求,也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两个分句语序调换;D项,句式杂糅,应为“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D(说法前后矛盾,并且“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说是其主要内容”于文无据)
7、C(“记述了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图书收藏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和出版家的贡献”于文无据)
8、D (A项,“让人喜忧参半的现象”说法与原文不符;B项,“真正的传统是风骨、文脉、家风世相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说法与原文不符;C项,“必须了解这个时代,才能读懂儒学的由来和意义”说法与原文“懂得”不符)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D (放下)
10、B(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11、B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旦,农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
12、B(“第二年”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又明年正月”,即摆放张公的像是第三年的事)
四、(24分)
13、(1)敌寇由我来对付,不必劳苦你们了。(3分,注意“无”通“毋”、句式,句意通顺)(2)假如在法律之外任意胡来办事,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不忍心去干的。(4分,注意句式,“以”“劫”“为”的翻译,句意通顺)(3)甚至(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此推测他的为人(人品)(3分,注意“或”“诘”“想见”)
14、(1)一“近”一“低”,反衬写出了七盘岭地势之高,照应了“高卧”(2分,或分析“对比”合理也可);一“临”一“入”,用拟人手法,写山月、银河似来与人为伴,照应了“独游”。(2分,或分析“化静为动”,合理也可)
(2)作为“浮客”(游子)的诗人,徒然听到子规(杜鹃)的叫声,想归家而不能,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褒城闻曙鸡,促人启程。“夜宿”就此终止,而作者之彻夜失眠,透露了羁旅之中的清愁与寂寞。(2分)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驩州(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途中写的。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据此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赏析: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
15、(1)亦余心之所向兮 虽九死其犹未(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6分,每句1分,出现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艰苦奋斗/敢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4分,每词1分)
17、工匠精神不只是一个流行语工匠精神也不会消失(4分,每句2分)
18、(1)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读书的品类体现了其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需求。(2分)
(2)“00后”的受访者正处在中小学阶段,以学业为重,教材、教辅成为求学之需。(2分)
六、(18分)
19、书里有母亲对外婆和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书里有母亲日常生活做事要遵循的许多常识依据。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
20、(1)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樱桃的鲜红逼真,赞美了外婆刺绣的技艺精湛。(或:表现了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珍惜和对外婆的深切怀念)。(2分,手法1分,答出效果1分)(2)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虽然思念父亲,但表达感情含蓄而内敛。(2分,手法1分,答出效果1分)
21、用来侧面烘托母亲。(1分)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小小年纪就会对秋天有着特别凄凄凉凉的感受,懂得牵挂思念远方的父兄,明白亲人团圆的可贵;体谅母亲独自支撑家庭、操劳家务的辛苦,害怕母亲老去。(3分,答出一方面2分,答出两方面3分)
22、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能读懂“无字天书”,能背熟黄历,能把《本草纲目》说得头头是道。(2分)母亲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并且引领着孩子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母亲博古通今。(2分)呼应了标题和开头,母亲就是一本人生大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景仰赞美。(2分)
七、(60分)
23、略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