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叙述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了惆怅不寐的愁绪。
2、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
3、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续运用惊叹词,通过夸张与对比,感叹蜀道之高攀登之难,直抒情怀(2分)。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高卧”所见,月亮仿佛近在窗前,银河低得要流进房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生动地表现出难眠之夜所见之景(3分)。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与2015课标卷Ⅰ第8题类似。回答时要抓住关键词“惊叹词”“夸张与对比”“直抒情怀”“反衬(或衬托)”等】
4、诗人借难眠之夜辗转反侧,望见拂晓残月、低垂银河、翠绿银杏以及听到子规哀啼、褒城鸡鸣等意象,营造出既凄美、清丽又被哀愁笼罩的意境(3分);表现出诗人流放途中惆怅不寐、凄惋抑郁的愁绪(3分)。
【此题考查意境与情感。分析意境离不开意象,意象的叠加构成意境。回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凄美、清丽”。体会情感要综合注释①,诗句景中含情的特点,诗人彻夜难眠的景况来回答,抓住关键词“惆怅不寐、凄惋抑郁”】
5、一“近”一“低”,反衬写出了七盘岭地势之高,照应了“高卧”(2分,或分析“对比”合理也可);一“临”一“入”,用拟人手法,写山月、银河似来与人为伴,照应了“独游”。(2分,或分析“化静为动”,合理也可)
6、作为“浮客”(游子)的诗人,徒然听到子规(杜鹃)的叫声,想归家而不能,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褒城闻曙鸡,促人启程。“夜宿”就此终止,而作者之彻夜失眠,透露了羁旅之中的清愁与寂寞。(2分)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驩州(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途中写的。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据此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