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 (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作者的情感不在于“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是要以嘲讽警察不能分辨造成的误断而把阿庆基由一个旁观者拉入事件中来。D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2)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2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分)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2分)
(3)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表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4)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3分)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