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D、莫衷一是mò zhōng yī shì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A、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B、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 把烟囱改为弯的;把柴草移开。多用于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一般作谓语、定语。不合语境。C、见微知著jiàn wēi zhī zhù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2、C A、成分残缺。应该在“13次”之前加上“下潜”做谓语。B、搭配不当。可以把“如果”改为“即使”。D、不合逻辑。“基本”与“全部”自相矛盾。3、A
4、D 牵强附会。蒙娜丽莎“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观众”与“微笑十分含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5、C 张冠李戴或以偏概全。
6、B 原文“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一句中,“这”指的是上文“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的光”。“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正是达•芬奇的独创。
7、D 8、A 9、D 10、A 3分;D 2分;B 1 分;其它不得分。 11、(1)东方人的处世原则是“不听、不看、 不说”。(2)这是父亲临终前对“我”的责怪,意思是“我”选择了“写文章”作为事业,就必然违背了“不听、不看、不说”的“独善其身”的家训。
12、文中作者对三只“木刻猴子”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童年觉得祖父经常说的“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有耳无嘴”)似乎有道理;②青年(读高中时期),“我”对父亲所继承的所谓的“独善其身”的家训反感,认为它消极;③中年(工作了)不仅违背了祖父、父亲的愿望(家训)选择了“既听又看且说”的写文章(文字)工作,而且最终将三只猴子的群雕(“家训”)烧为灰烬(彻底否定)。
13、①人要舍弃奴性,不被扭曲,换个“活法”;②社会变化,带来了人性的复苏;③“我”与“祖父”“父亲”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④祖父恪守的是“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的教条,父亲信守的是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我”从祖父辈奴性中醒悟过来,强烈地希望自己“活得更坦然,更磊落”。
14、①叫你----请你。②讲一讲----做报告(指导)。③点滴----宝贵。④切勿推辞----请你不要推辞(希望你能接受邀请)。
示例二:瘦女人。①小说主要刻画了瘦女人的朴素、干净、乐于助人、有文化、有素养的性格特点。②小说写胖女人是为了写瘦女人,用胖女人的虚荣、显摆和庸俗反衬了瘦女人的有素养、有文化、高雅脱俗。③小说主要通过对瘦女人的沉静爱笑、乐于助人和高雅脱俗来批判社会上那些以金钱为伴的庸俗者。
15、①再现动物们原本所处的自然环境 ②它们的行为方式 ③不能在野外环境中生存
16、【写作提示】这个材料,审题立意有三个方向。其一,反面命题----“倒行逆施”。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②历史始终是向前进的,任何人都别想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③事实一再证明,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没有出路。其二。正面立意----“倒行之心要”。①倒行也是一种人生艺术;②倒行,犹如惯于前进的脚,需要以反向移动激活偏废的器官,补救单一运动所造成的偏差;③倒行,是阻遏贪婪的攫取,抵消膨胀的欲望,反进为退,才能实现平衡。其三,正反对比----“进与退”。①进与退,生活中的两种常态;②有时“退”也是为了更好地“进”;③进退须有度,犹如花开与花落;④把握进与退,生活更加美。等等。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