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说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峥(zhēng)嵘(lóng) 涟(lián)漪(yǐ) 鼾(hān)睡 阴霾(mái)
B、饶恕(shù) 攫(jié)取 臆(yí)测 贫瘠(jì)
C、沉湎(miǎn) 孱(chán)弱 浩瀚(hàn) 荫(yìn)庇(bì)
D、云翳(yì) 倒坍(tā) 馨(xīn)香 窒(zhì)息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 通宵达旦 吹毛求疵 怡然自得
B、万恶不赦 遍稽群籍 有例可援 一泄千里
C、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侧隐之心 越俎代庖
D、顶礼膜拜 周道如抵 天伦之乐 如坐针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B、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C、又间(暗地里)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D、选贤与(参与)能。(《大道之行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小选手,聪明伶俐,贻笑大方,小小年纪就记得很多汉字和词语,深受观众喜爱。
C、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5、下列句子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斑马线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B、2014丹东港鸭绿江国际马拉松比赛于5月25日上午在滨江大道召开。
C、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学校的几个领导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二是学习方法。
D、一辆豪华小轿车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像离弦的利剑一般飞驰而去。
6、下列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A、他除了照约处罚以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
B、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C、何满子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D、我深深地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字。
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驻。
8、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三秦”、“岁寒三友”、“三教九流”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B、《格列佛游记》讲述了法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爪哇国等地的经历。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其中,“比”就是比喻。
D、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它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选文,回答9---12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9、对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陈腐与疲惫。
B、“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漫长。
C、“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D、“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痛苦无比的形象。
10、对第二节中“飞天”袖间的花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写出“我”与祖国痛苦的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
B、运用对比,写出“我”与祖国簇新的理想,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遥远。
C、运用比喻,写出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
D、运用对比,写出祖祖辈辈簇新的理想,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遥远。
11、下列对四节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诗人运用一系列意象来深情诉说。
B、第二节从“精神上”来写祖国的现在。
C、第三节写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
D、第四节是我向祖国发出的庄严宣告。
12、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
B、全诗运用了主体(我)与客体(祖国)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
C、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
D、全诗语言凝练华丽。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选文,回答13---17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②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a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b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③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④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c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d去了。
……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3、选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
A、孔乙己被打折了腿。
B、丁举人有钱有势。
C、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
D、众人耻笑孔乙己。
14、选文中abcd四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盘 窘迫 摸 离 B、盘 颓唐 摸 走 C、曲 颓唐 排 走 D、曲 窘迫 排 离
15、对选文中标注序号句子的作用,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渲染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
B、②句交代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惨状。
C、③句写出了孔乙己的自欺欺人。
D、④句写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关心。
16、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作者无法交代清楚,所以用“大约”“的确”自相矛盾的状语反映这一事实。
B、作者通过“大约”“的确”这样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矛盾的心境。
C、“的确”表示准确无误,“大约”表示不准确的估计,作者通过似乎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这样悲惨地死去的意思。
D、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
17、选文第一段没有用到的一种描写方法是
A、侧面描写 B、肖像描写 C、神态描写 D、环境描写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选文,回答18---21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18、下列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中“高塔”的一级喻指生命中的一年。“一百来级”是说人最多能活一百来年。
B、“掉下来”“摔下来”的情景,讲述各人命运的具体表现。
C、“消失”指生命的终结。
D、“不知道”是说一个人的目光短浅。
19、下列对选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的千变万化和人类命运的相似性、一致性,此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B、第②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C、第③段谈人攀登时旅伴的祝愿和希望终于葬送了他,让攀登者不知不觉中摔了下去。
D、第④段总结上文,强调人的一生旅程渺远,但在精神世界上却具有惯常性、一致性。
20、对第②段的写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是通过对比来描写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的。
B、第②段是通过衬托来描写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的。
C、第②段是通过对比来描写人类攀登时的艰难的。
D、第②段是通过衬托来描写人类攀登时的艰难的。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从程度上加以限制)
B、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从程度上加以限制)
C、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从时间上加以限制)
D、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情态上加以限制)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选文,回答22----25题。
22、下列对选文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等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B、“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形成鲜明的对比。
C、“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其”加强反问语气。
23、下列不属于挖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C、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4、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A、这段话运用“顶针“,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B、这段话运用“夸张“,说明了虽然我死了,但子孙繁衍很快,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C、这段话运用“排比”,鲜明、强烈地表达了“山不会增高,移山没什么艰苦,必将勇往直前”的志向。
D、这段话运用“设问”,出语尖锐犀利,鲜明、强烈地批评了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智商平庸。
25、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B、愚公与智叟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C、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从正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D、结尾照应故事开头,并且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六、(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28题。(14分)
申屠献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②斜错,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⑦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释】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⑥淬(cuì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
2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1) 其文烂如也 文: (2)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3)贵人宝之 宝: (4) 辩数不已 已:
2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2)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3)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28.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
说梅
吴冠中
①牡丹和梅花,曾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花。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高贵荣华之富态。梅花的花朵要小多了,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硬的干枝上,而干枝又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更因梅花开于寒冷的季节,那时别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诗人们的赞美——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瘦对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由花朵与枝干相互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虽多画兰竹,少画梅花,其实他已道出了自己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花密枝,引人进入梅花的国度。陈老莲画梅喜表现一段古怪倔强的干枝上着花三几朵,寓秀于拙,仿佛是他的自画像。梵高的向日葵同样是他的自画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正由于敏感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自然之美,人们才更深一层感受到自然之美。历代有那么多诗人和画家表现了梅之美,梅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早已登上高雅之宝座。我在故宫曾见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册页梅花,满纸只是淡墨点,其间穿插几笔墨黑的线是干枝,予人以月下梅花或雾中观梅之整体感受。这与西方印象派的效果异曲同工。走完隔膜、封闭的漫长世纪,地球显然日益缩小,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谁也挡不住,梅花和蜡梅的西行指日可待。
③我第一次看到的梅园是无锡梅园,因当年梅园被许多民居的白墙衬托,被明如镜的太湖衬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国传统绘画不涂背景,被绘在白底上的梅花便尽现体态之美。因而,梅花在园林中往往依素墙而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种在假山洞口之类的深暗背景前,花开时明如观火。
④中国大地上到处有梅花、梅园,多少姑娘们的名字爱叫梅。我自己嗅觉不灵,只看梅,赏梅,不知闻梅香。梅之香更吸引了广大的喜爱者,“________________”,让人未见花就已闻到了香味。文人咏梅,凡夫俗子也爱梅,梅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绘画中最通俗的题材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缘于她们都象征着中国传统中高尚的道德品质,梅居其首,是梅的荣誉。让园林、园艺专家们深入研究梅的品种及嫁接等科学课题吧!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之花将开遍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草坪与鲜花了,在礼品中鲜花替代了糕点与烟酒。我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连这个诞生时日也忘记了。但不意有一回,居然邮局送来一簇鲜花,是外地友人邮来贺诞辰的。花簇大都是月季、郁金香之类。如果是一簇梅花或蜡梅,当别是一番风姿了。“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在花市中尚未独领风骚,也许由于她没有浓妆华饰的缘故。
⑤今年五月间,我到太湖一个小岛上的园林果木间寻寻觅觅,发现梅园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细看,满树已隐藏着小小的青梅,才使我醒悟梅花谢了还有青果子。不过青梅很酸涩,须加工后才能成美食。在一家青梅加工厂的广场上,我看到铺满了加工中的梅子,是褐黄色的干果了,可能是作陈皮梅之类的佳品吧。梅花展示了青春的美丽,又奉献了成熟的果实,这是梅的品质吧。
⑥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只剩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部永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之“蜡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三味书屋后园的那株蜡梅花给鲁迅的童年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似乎也是令我独钟情于蜡梅的因缘。
29、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梅之美”?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30、第四段中画线句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期望?(2分)
31、文章如何开头的?有什么作用?(4分)
32、第四段中空缺处应填下面的_______(只填序号)句,其作用是什么?(4分)
A、只留清气满乾坤 B、漠漠残香静里闻 C、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却输梅一段香
八、(2分)
33、请将下列诗句用正楷抄写在下面方格中。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九、(40分)
34、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请围绕学习和生活,写出你的经历或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