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试题 >> 语文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试题集锦 >> 初中试题 >> 语文 >> 阅读文章

泰安市二0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来源:七色花学习网 作者:七色花学习网 发布时间:2014-05-28 查看次数:142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面加点字字形、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秀颀(qí) 白晰(xī) 校(jiào)正 干涸(gǔ)
B.腻(nì)歪 枭(xiāo)鸟 狡黠( xiá) 沉湎(miǎ)
C.阔悼( chuò) 妖娆(ráo) 瑟(sè)索 嗤(cī)笑
D.五行( xíng) 迤 (wěi) 逦 模( mú)样 咂(zā)摸
2.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应该具有一种埋头苦干的精神。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不可。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把英语对话融人唱歌之中,这种____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②这次政府工作会议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为民办实事等重要工作做了____。
③一个学问家常常要评判和____过去学者的传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完善的学说。
A.新颖 布置 修改 B.新鲜 部署 修改
C.新鲜 布置 修正 D.新颖 部署 修正
4.对下列句子主干成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
A. 主语:我的 谓语:忽然闪出 宾语:图画
B.主语:我的脑里 谓语:闪出 宾语:神异的图画
C.主语:脑里 谓语:忽然 宾语:图画
D.主语:脑里 谓语:闪出 宾语:图画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就看怎么样对待困难,是退避三舍呢,还是迎难而上?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他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比喻)
C.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7.下面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芦花荡》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 -12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 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  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9.对选文第一段的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B.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C.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和气氛。"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白洋淀水的晶莹明澈。
D.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祥和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美妙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0.对画线句子"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的性格特点,也就是说:老头子对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极为熟悉,他驾船技术娴熟,对敌斗争经验很丰富。
B.这句话既有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盲目自信,盲目自尊的意思。
C.之所以"过于自信和自尊"是因为老头子经常真枪实弹地和鬼子战斗。
D.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白洋淀里。
11.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飘"字突出了老头子的技术好及小船的轻盈。
B.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运用比喻,写出了老头子的干练、富有经验。
C.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种自尊来自老头子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和无所无惧的英雄气概。
D.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没有达到。"赞扬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强调了老头子的作用。
12.选文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景物描写
D.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苏州园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3 -17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山的堆叠讲究艺术,技术并不重要。
B.假山的堆叠是艺术的产物,但也少不了技术。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D.假山的堆叠既讲究技术,更讲究艺术。
14.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句话的作用是( )
A.说明苏州园林中的桥梁形式多样。
B.突出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C.强调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化。
D.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是人画的一景"指的是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B. "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D.文段是总一分一总结构,假山和池沼的描写是并列关系。
16.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7.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B.厚重深沉,古朴自然。
C.简短凝练,惜墨如金。 D.婉转曲折,耐人寻味。
四、(6分,每小题2分}
阅读《谈生命》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8 -20题。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第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了。
18.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即使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C.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D.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19.对"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的美丽在于美好的经历。
B.生命的美丽在于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C.生命的美丽在于苦难的磨砺。
D.生命的美丽取决于丰富的人生阅历。
20.对本段文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
B.文章借小树长成大树和江流奔腾人海来比喻一个人从童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
C.文中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流露出应珍惜光阴,及时行乐,享受今生的思想。
D.本文结构严谨,注意前后照应,如本段中"一滴一叶"的提示,就与前文江流人海、叶落归根的叙写相照应。
五、(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完成21 -25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期:约定 B.乃:才 C.家君:您的父亲 D.顾:回头看
22.下面有关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相委/而去 D.对子骂/父
23.下面对"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 )
A.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行走,不做委托就独自走了。
B.简直不是人啊!期望和他一起行走,他不做委托就独自走了。
C.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一同行走,他委实自己先离开了。
D.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丢下我就自己走了。
24.下面各句对友人"下车引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下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未发泄完内心的愤怒,下车继续指责元方。
B.友人下车是因为他觉得惭愧,希望元方不要介意他之前的无理言辞。
C.友人下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理,想和元方进一步争辩。
D.友人下车是因为他觉得元方没有礼貌,想替元方的父亲教育元方。
25.下面各句对文中"元方人门不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觉得父亲的友人话语粗俗,谈吐不文雅,难以沟通。
B.表现了元方不尊重长辈,没有礼貌。
C.表现了元方对长辈的无礼和高傲的性格特点。
D.元方觉得父亲的友人是一个没有诚信、没有礼貌的人,不值得他去尊重他。
第Ⅱ卷 (表述题共70分)
六、(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 -28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①,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②,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
[注释]①审问:详细考究。②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人之为学 为:
②无车马之资 资:
③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庶几: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②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2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作者强调的观点。(4分)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 -33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反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鹊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29.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2分)

30."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是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的? (4分)

31.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了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4分)
32.本文语言质朴,但也不缺乏精妙之笔。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
33.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读后你有怎样的启示? (2分)
八、(2分)

34.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九、作文(40分)
3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泰戈尔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经历是人生的必然,经历是人生的财富。经历能催熟你的心智,经历能滋养你的生命。阅尽千山万水,尝遍酸甜苦辣。行走在路上,这便是人生。
请以"经历"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思想感情积极向上;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 x x"代替。
转载敬请注明“七色花学习网http://3w.7seha.com
您读过此篇文章后的感受是:
0
0
0
0
0
0
0
0
欠扁 支持 很棒 找骂 搞笑 扯淡 不解 吃惊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更新  
·《窦娥冤》教学案
·泰安市 二0一一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泰安市2015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泰安市2015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
·2015年4月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题
·2015年一月岱岳区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散步•同步练习
·2014年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泰安市二0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
·泰安市二0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
·2013年11月岱岳区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2013年岱岳区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2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201211)
·七年级周周清语文试题
·2012年初中招生语文试题
阅读排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题答案
·2011年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2013年岱岳区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1年八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练习题参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2011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期期终考试语文参考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答案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2011年泰山区初中生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2011年岱岳区毕业年级语文练习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抽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鲁ICP备11027593号| 联系邮箱:llcycy@126.com | 在线QQ:877049710 | Copyright 2025 | 版权所有 3w.llcy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