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与诗意不符,C项“无人问”三字并非表现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2、AC(A项从诗题上看不出“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也看不出“为院外景色所迷”。C项“倚”在此处是拟人的手法。)
3、由“隔窗爱竹”可以想见,诗人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和广宣的兴趣相投;由“觅户钩”可知,诗人连户钩放在何处都清清楚楚,又可以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与广宣相知之深,交往之密。
4、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隐者的高古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为侧面描写巧妙设置缘由。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与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纯用白描,用笔俭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自己的动作描写,借自己的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不拘俗格(洒脱、豪气);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表现出隐者的飘逸绝尘。(共4点,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诗歌赏析】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七绝。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多么迷人呵!
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
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
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