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知识梳理
1、(1)jù (2)nì (3)huò (4)mǐ (5)miǎn (6)yì (7)fǒu (8)zhào (9)nì (10)tǎn
2、(1)不,通“否”,用在问句表示询问。(2)奉,通“捧”,恭敬地捧着。(3)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4)案,通“按”,察看。(5)详,通“佯”,假装。(6)孰,通“熟”,仔细。(7)宾,通“傧”,傧相,赞礼官。(8)质,同“锧”。(9)缪,通“穆”。
3、(1)使动用法,使……承担。(2)使动用法,使……完整。(3)形容词作动词,尊重。(4)使动用法,使……破碎。(5)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6)名词用作动词,穿。(7)名词作状语,秘密地,悄悄地。(8)使动用法,使……回去。(9)名词作动词,用刀杀。(10)意动用法,以……为羞耻。(11)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12)意动用法,先,以……为先;后,以……为后。(13)形容词用作动词,宽待,宽容。
4、(1)古义:妃嫔;今义:泛指外表漂亮的人。(2)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要求。(3)古义:往哪里;今义:过去的一段时间。(4)古义:规约,规章;今义:动词,限制使不超出某一范围。(5)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7)古义:扬言,宣扬;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亲戚:古义:亲属,指父母兄弟等;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判断句:(1)(8)(13)(14);被动句:(2)(5)(9);定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6);介宾短语后置句(10)(12);省略句:(7)(11)。
6、(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2)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怒之极。(3)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本文指百姓之间的交往。(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诚恳认错,请求责罚。(5)刎颈之交:刎颈,割头。交,交情,友谊。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问题导引
1、【提示】作者开篇介绍廉颇,突出了他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的特点,是与蔺相如的地位低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提示】“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这两件事反映的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的地位不断上升,廉、蔺之间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负荆请罪”一节中两人的矛盾达到了高潮,同时也得到了缓解,其实质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统一在对秦斗争的主线上。
3、【提示】①运用细节描写,传神达意,神情毕肖。“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精明,从容应对的气度;“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则刻画出其怒不可遏的神态;“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②运用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如“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与赵王”,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事的重视,暗示对方不可轻率;“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一针见血地揭露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这些都显示了他“娴于辞令”“知死必勇”的鲜明特色。
4、【提示】选文运用了反衬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描述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巧妙地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渲染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则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则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基础达标
1、 B(A项,“宦”读huàn,“缪”读miào;C项,“肖”读xiào,“靡”读mǐ;D项,“观”读guàn,“衣”读yì.)
2、A(B项,任命或授予官职;C项,难道;D项,答复、回复。)
3、C(A、前一句,背着;后一句,使……承担。B、前一句,延请;后一句,调转。C项,均为“断绝”。D、前一句,宠幸;后一句,幸而。)
4、D(A、前一句,介词,趁机;后一句,介词,依靠,通过。B、前一句,介词,用;后一句,介词,凭。C、前一句,副词,才;后一句,副词,却。D、均为连词,况且。)
5、A(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6、D(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是被动句。)
7、(1)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3)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贱人:地位低贱的人;(2)争列:争夺朝会的位次;(3)不肖:没有才能;(4)宣言:扬言。
9、C(A、前一句,只是;后一句,白白地。B、前一句,辞别;后一句,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意旨。C、均指“劣马”,比喻才能低下。D\前一句,只是,只不过;后一句,回头。)
10、D(A、名词作动词;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D、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
11、(1)我们之所以离开我们的亲属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的品德啊。(2)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3)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大事放在前头,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12、D
13、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4、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15.(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16、(示例)杨柳 无论多长,总是谦逊地低下头。过分柔弱,终不能支撑天地。
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