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座文化中,每个人的性格对应着十二星座中的某个星座,关于星座性格的概括,为处于成长期、对自身和社会还不够了解的年轻人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带有娱乐味道的简易方法。
人是交流的动物,每个人又都渴望与他人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中国的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与人交往的方式更多是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保罗·莱文森认为“社交”是博客、脸谱网、聚友网等新媒介的固有属性。今天的青年人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与人交往,在此过程中,如果彼此都爱好星座,双方之间的交流自然更顺畅。
“星座”成为一部分年轻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纽带,新浪、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有无数个成员众多的“星座俱乐部”,这种“文化圈落”,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形形色色的网络星座文化之所以流行,不仅反映了青年人自我认识和社交娱乐的需求,也折射了现代社会的精神状况。
社会学家韦伯视现代社会为一个“祛魅社会”,他认为自近代以来,民主、科学和技术是时代关键词,但在快速发展并充满各种显性和隐性风险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又时常有一种不安感和不稳定感。
随着信息和媒介社会的来临,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更是制造了一个“虚拟的时空”,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分离的现象严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既可以通过E-mail、微信视频、QQ聊天工具等新兴媒介保持联系,但也因为地点与时空的分离而深感双方交流存在着种种障碍,有时即便是面对面的视频交流,也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状况,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新问题。荣格早就指出,在现代社会,由于传统共同体的解散,每个人比传统世界里的人更孤独无助,那些被过去时代所抛弃的许多东西,比如占星术之类恰恰在这时,突然又重新“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
今天发达的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精神问题,于是“星座神话”在网络空间和青年群体中流行,“星座控”们不仅将星座视为消遣娱乐工具,也渴望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当然,泛滥的星座物语还为众多星座网站,乃至商家带来巨额利润。商家们纷纷以十二星座为坐标细分受众,为不同星座的消费者打造不同的商品。
如何看待“星座控”现象?笔者认为,虽然简单斥之伪科学、迷信很容易,但更应由此关注到青年人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正如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国安所说:“相信星座,或许是源于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这种心理防卫对人有一定安慰作用,能够使人的内心冲突得到一定缓解。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都陷入这种阿Q式的自我防卫当中,那就是一个悲剧了。”
(选自曾一果《解读网络空间里的“星座热”》,有删改)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座文化中,十二个星座的性格各不相同,人们关注自己所对应的星座的性格,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B.现代社会发达的科技难以解决青年人的精神问题,但是星座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C.现在,星座物语泛滥,商家以此为契机,为不同星座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D.星座文化是伪科学,“星座控”现象是一种迷信的活动,青年人相信星座,可能出于自身心理防卫的需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也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们与人交往主要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介。
B.在新媒体时代,两个爱好星座的青年人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进行交流时,他们的交流会更顺畅。
C.人们通过新兴媒介进行异地交流,时空分离使人们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加深了人与人的隔阂。
D.现代社会里的人比传统世界里的人更孤独无助,这一状况促使人们关注如占星术之类的被过去时代所抛弃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门户网站的“星星俱乐部”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它们为爱好星座的年轻人提供了交流平台。
B.韦伯认为,现代社会充满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人们把现实社会视为“祛魅社会”,常产生不安感和不稳定感。
C.各种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制造出一个“虚拟的时空”,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D.乐国安教授认为,星座物语能安慰人的心灵,使人的内心冲突得到一定缓解,但人不可深深陷于其中。
答案:
1、A(“人们”扩大了范围。根据文意,应该是“处于成长期、对自身和社会还不够了解的年轻人”)
2、C(“实际上加深了人与人的隔阂”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因为地点与时空的分离而深感双方交流存在着种种障碍”。交流存在障碍,并不等于人与人的隔阂加深。)
3、B(“人们把现实社会视为“祛魅社会””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是韦伯视现代社会为“祛魅社会”)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