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注】饭颗山:喻指约束。
阅读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D、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宜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B、天宝、上元都属于皇帝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起一个年号。
C、傲诞,文中指杜甫性格急躁,气量狭小。严武来拜访杜甫,杜甫有时连头巾也不戴,甚至还直呼严武父亲的名字,十分不敬。
D、李白与杜甫在诗坛都享有盛名。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素有报国之志。天宝末年,杜甫进献《三大礼赋》,深为玄宗赏识;后安禄山作乱,杜甫追随肃宗于彭原郡。
B、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为房琯直言,被贬外任;严武死后,杜甫无所依靠,不得已举家避难。
C、杜甫性情浮躁。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礼遇甚为隆厚;杜甫恃恩放纵,多次冒犯严武,严武不予计较。
D、杜甫善诗,与李白齐名。李白认为自己的诗放纵旷达,杜甫的诗气势狭隘,因此以“饭颗山”讥讽杜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不一般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 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3) 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4)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