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主以太子亮幼少,议所付托,孙峻荐大将军诸葛恪可付大事。吴主嫌恪刚很自用,峻曰:“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恪者。”乃召恪于武昌。恪将行,上大将军吕岱戒之曰:“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无以答,时咸谓之失言。
诸葛恪至丹阳,移书四部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俟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谷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拘执!”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吴主嘉其功,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徙屯庐江皖口。
虞喜论曰:夫托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吕侯,国之元耆,志度经远,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此元逊之疏,机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义,广咨当世之务,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殒首殿堂,死于凶竖之刃!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而哂吕侯无对为陋,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严垂发,而费祎方与来敏对棋,意无厌倦。敏以为必能办贼,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也。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馀,晏然无戚!斯乃祎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循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往闻长宁之甄文伟,今睹元逊之逆吕侯,二事体同,皆足以为世鉴也。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再思可矣 再:第二次,文中指两次
B、但缮藩篱 藩篱:屏障,文中指防御工事
C、皆如本规 本规:本来规矩,文中指法令条文
D、造次可观 造次:仓促,文中指仓促之间的应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吴主以太子亮幼少 恪以伉违教
B、乃召恪于武昌 闻善速于雷动
C、于是老幼相携而出 兼二至而管万机
D、知官惟欲出之而已 今睹元逊之逆吕侯
3 下列句子中,全都说明诸葛恪“朝臣之才”的一项是( )
①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 ②遗旧恶民,困迫暂出,伉缚送诸府 ③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 ④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 ⑤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 ⑥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要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又要以大臣的身份行使君主的权威,因此吕岱告诫诸葛恪做每件事都要“十思”,诸葛恪认为他失言,看轻了自己的才能。
B、诸葛恪在丹阳任职时,让所属各自严密防守疆界,却不与山越交兵,而是想方设法安抚教化山民,吴王虽然曾认为他刚愎自用,但是对这些做法还是比较认同的。
C、拒绝吕岱的“十思”告诫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不能采纳善言听取谏议,更是错上加错,难免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
D、世人注重诸葛恪的仓促之间的应变才能,但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难以辨识凶兆和灾祸发生的成由,这也是为后世借鉴的地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
(2)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
(3)二事体同,皆足以为世鉴也。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