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南开,别有风韵。
22日上午,走进南开大学寓所,叶嘉莹先生已经在客厅里等候。
满头银发,黑色的衣裤,坐在明黄色的书架前,叶先生安静淡然得像一幅水墨画。在离先生最近的位置坐下,看到她黑色的边框眼镜有着粉色的内饰,黑色的开衫上缀有小小的亮片,不禁感慨,已经九秩高龄的人,内心仍然如此精致,这是否是诗词之美对生活的浸染?
环顾四周,不大的客厅里,到处都是叶先生的影子。
先生座椅对面的墙壁上,一幅画,几支粉荷亭亭玉立,几笔荷叶浓淡相宜。旁边是一块写着“迦陵”二字的木匾。“迦陵”是先生的号。生于荷叶田田的六月,先生的小名叫“小荷”。
叶先生上周刚从加拿大回国,这次与记者见面,她谈的最多的还是诗词。
“什么是诗?诗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的一种关怀。”天气转凉,先生患了感冒,声音略有沙哑,“诗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说起挚爱的诗词,这位耄耋老人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说到兴奋处,先生吟诵起《秋兴八首》中第一首,通过婉转的古音,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兴发感动的力量,让人心有所动。
叶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全家人都热爱诗词。“我常记得我父亲每当下雪,就吟一首‘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我伯母跟我母亲,她们女子不像我伯父跟我 父亲大声地在院子里吟诵,她们就在自己房子里面,拿一本诗‘呢呢喃喃’地吟诵。所以我从小就听着诗歌的吟诵,我从小就背诗、吟诗。”
这样深厚的家学渊源,难怪先生13岁时,就写成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秋蝶》。“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就这样从诗词中生 发。她送给自己一首《咏荷》的小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感怀于少时战乱,15岁的少女,便有了“度苍生”的胸怀。
自从开蒙时接触诗词,此后的80多年人生里,不论幼年丧母之“孤露”、辗转台湾举目无亲之苍茫、中年丧女之悲痛、晚年回国教授诗词之坚毅……她都用诗词 表达。走过命途多舛的一生,老人感怀“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的生命已经和诗词融为一体,她常常开玩笑,“我的诗不是作出来的,都是自己跑出来的。”
叶先生回忆,自己开蒙的书是《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我们开始背诵的就是圣贤之言。”
在70年的教书生涯里,她一直孜孜不倦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从北平到南京,从台北到密歇根,从波士顿到温哥华,都留下了叶先生与诗词相伴、传播中国诗词的印迹。她希望,用古典诗词把那些“不明”的人们叫醒。
尽管已90岁高龄,今年以来,叶先生仍举办了多场讲座,常常站着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
这几年,每次从加拿大回国,她都会捎回一些积攒下的音频、视频资料,陆陆续续已经运回几十箱。她说,如果以后老得无法讲课,她还可以带着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多年辗转奔波之后,先生最终决定回国定居,“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今年,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封顶,她可以在此起居、讲学、著书,漂泊一生的叶先生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访谈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小时,先生起身去洗手间,我们这才发现,老人的腿脚已经不那么灵便。采访结束,接先生去医院看病的车已经等在楼下。
深秋的南开已现草木萧瑟,马蹄湖内残荷零落。
晚年的先生曾自比“残荷”,荷花虽然零落,但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有莲心,只要有莲心,莲花就不会死。在《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中,先生感言 “千春犹待发华滋”,“我在等待,等待年轻人中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你的心里……我要等着,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会结果。”
阅读训练: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叶嘉莹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漂泊台湾、中年丧女……她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诗词成了支撑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B、叶嘉莹学诗有深厚的家学渊源,13岁时,就写了第一首诗《秋蝶》,表达了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和“度苍生”的胸怀。
C、叶嘉莹为人诚实守信,虽然年高体弱,但对记者的采访非常配合,早早地在客厅等候,谈起挚爱的诗词,非常兴奋。
D、多年辗转奔波之后,90岁高龄的叶嘉莹最终回国定居南开。她认为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
E、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说明叶嘉莹虽年已九秩,但内心仍然精致,暗示出她精神世界的纯净淡然。
2、晚年的叶嘉莹为什么自比“残荷”?请简要分析。(6分)
3、 叶嘉莹为什么说她的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自己跑出来的”?(6分)
4、叶嘉莹为传播中国诗词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