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B(“玲珑剔透”“淳朴浑厚”符合对“江南”“江北”风土人情的描述;稚拙,幼稚质朴;刚劲,指(笔画、线条、风格等〉挺拔有力)
2.B(A.独树一帜C.毫无矫饰D.恪守)
3.C(B.承接上句“造型夸张朴实”,应该把“粗旷”“拙朴”放在两句的句首)
4.A(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C.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替别人的处境着想。D.振聋发聩,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5.B(A表意不明。“潍城和奎文大部分地区”有歧义。C成分残缺。“存在”缺少宾语中心语。D不合逻辑。前面是“能否”,后面是“集聚”“发展”)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C
7.B
8.D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D(使:假使)
10.D(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B连词,因为;介词,用。C音节助词,无义;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连词,虽然)
11.C
12.A(A项总结的原因过于片面,这只是原文的一个分论点,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弊在赂秦”,借此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四、(24分}
13.(1)虽然想抱怨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没有即速灭亡的原因。(5分,“怨叛”“为之先”“所以”“即”、句意各1分。其中“为之先”解释为“做他们的表率”也可)
(2)秦始皇当初想驱逐门客,因为李斯的建议才停止;并吞天下以后,就认为门客已无用处。(5分,“逐客”“用”“既”“以……为”、句意各1分。其中“用”解释为“采用”也可)
14.(1)到(到任)薄宦各东西 落花 征鸿(每空1分)
(2)下阕表达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和对未来难以预料的忧伤。(2分)词人的离愁别绪可与漫天铺地的落花共比多,兄弟二人也将随着鸿雁各自奔向遥远的地方。分手在即,词人发出叹息:日后我们再相会,谁知会在什么地方?(2分)
或:“落花”喻“愁”之多,“征鸿”衬“去”之远,“知何处”直抒“后会”不可期之苦。(2分)表达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和对未来难以预料的忧伤。(2分)
15.(1)而神明自得(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多情应笑我(4)气吞万里如虎(5)哀吾生之须臾(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每空1分)
五、(12分)
16.①不仅(不但)②而且③又④因此(所以)(4分,每空1分)
17.答案示例:春天是序曲,
秋天是高潮,
四季演奏和谐的乐章。
(句式2分,内容2分。想象要合理,前两句的本体和第三句的描写对象是包含关系)
18.有一颗天然纯真的心,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还没有磨掉棱角。(4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18分)
19.①内容上,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让作者惊醒到住在都市的人远离自然。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写作者的经历和思考。(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半夜醒来,观十五圆月;感受到羞愧和乡愁。②在澎湖大仓岛上的生活;感受到大地之美和大地对自己的生养之情。③看到了寺庙、小屋、山庄的名称;感受到自然的亲切。(4分,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1.①排比,细致人微地刻画出“火烧云”的颜色多、颜色变化快的特点。②比喻,把火烧云比喻为“一匹马”,用马的形态变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烧云”变化多端的特点。(4分,手法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作者对现代人把自己囚禁在都市里远离大自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②通过怀念少年时代看云的美好时光,抒发了对亲近自然的向往,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的追忆和感慨。③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60分)
23.参照2015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建议适度拉开档次,50-60分占10%-15%。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六国论》
苏洵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需要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终究灭亡,理应如此。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起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译文】六国论
苏轼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