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A项,都读xiá, B项,分别读líng léng léng líng。 C 项,分别读hòu gòu gòu gǒu。D项,分别读xūn yǔn xùn yǔn。
2、D A项,敝――蔽。B项,弊――敝,颠---巅。C项,札――扎。
3、B “消释”重在强调结果,指(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消失”重在强调过程,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起动”仅仅表明一个动作;“启动”指(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牵挂着,多指感情上的;“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而这里重在表现妇女表面与内心的不一,所以应选“藕断丝连”。
4、D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应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形容对象错了。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形容对象错了。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符合语境。
5、D A项,表意不明,是对“报案人”愤慨还是对“坐视不管”愤慨,不清楚。B项,结构混乱(或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少主语,与前一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宾语残缺,“进入”缺宾语,可在“分成”后加“阶段”。
6、C 本规:原来计划的。
7、A A项均为介词,“因,因为”。B项均为介词,前者为“到”,后者为“比”。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前者为代词,代“他们自己”;后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8、C 由原文知①⑤有否定意味,不属于“朝臣之才”;②与诸葛恪无关。
9、A 不是“诸葛恪认为他失言”,而是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10.(1)(诸葛恪)命令他们各自严密防守疆界,整顿部队;已经归顺的山越平民,一律设屯聚居。
(2)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
(3)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11.法国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们认为救助反法西斯战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透过人物的外在活动把握他们的心理情感。安德鲁的“反常”及其原因,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所附带的神态,以及全文的情节都对正确回答此题有帮助。)
12.(1)天已亮了;(2)除农舍外,别无藏身之处;(3)德军正有条不紊地搜索。 (要从时间、环境、处境三方面全面考虑。)
13、(1)他们没想到安德鲁会再次返回农家藏身。
(2)没想到正义的力量会如此强大,法国妇女会再次冒死救助安德鲁。(联系生活和思维的实际,不难回答“他们没想到安德鲁会再次返回农家藏身”。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情节对主旨的作用。)
14、(1)安德鲁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冒险再次向女主人求援。(2)女主人在丈夫因救助安道持被杀后,再次冒险将安德鲁藏起来。(从全文来看,“第二次冒险”既是说安道持,又是说女主人,第二点是容易被忽视的。)
15、 ②“实心实意地邀请”改为“诚约”;④“不超过1000字左右”改为“不超过1000字”;⑤“离不开民间智库的添砖加瓦,离不开政府层面的高瞻远瞩”改为“离不开政府层面的高瞻远瞩,离不开民间智库的添砖加瓦”
16、沙漏是对时间的诠释,是控告岁月无情的有力证据。就在沙漏的翻转中,我懂得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自己付出之后的“收获”。
17、[例文赏析]
生命的突围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远离京都的路上,他出乎意料的平静:没有对小人的愤怒咒骂,没有对苍天不公的仰天长叹,没有对至亲结发的依依不舍……或许已在磨难中变得麻木不仁,去往黄州的路上只留下一个失魂的苏轼,孑然一身,形影相吊。
公元1082年,同样是在一个寂寥的悲秋,又恰在一个最易令人触景伤怀、吊古伤今的地方,苏轼与友人飞舟月下,举酒诵诗。幽幽的箫声中,苏轼出乎意料地将失去的一切抛在脑后。在一个最该失意惆怅、痛哭流涕的时刻,他选择与清风明月为伴,超乎人生得失,以一种失落文人特有的豁达包容了永恒与瞬间。
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失魂落魄的苏轼,却多了一个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苏子;朝廷里少了一个醉心政治的高官,却多了一个牵犬擎苍,亲射虎看孙郎的太守。历史埋葬了一个权显一时的官吏,却又在中华文化的园地里扶植起一个砥柱中流般的巨人。于是,苏东坡完成了一次惊天动地的突围,不仅是文化的突围,更是生命的突围。
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苏东坡式的人生”,但生命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苏东坡式的突围”中不断发展?生命就像艰难困苦交织而成的网,常会在难以预料中一次次羁绊我们前进的步伐。流泪与抱怨或许是消解痛苦最为简便的方式,但泪水与躁怒往往会将我们推向更黑的深渊。在苦难中,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组织坚定有力的生命突围。
对于如茵的绿草,它最终的归宿也许是在羊儿口边簌簌地哀嚎,也许是在疾风蹂躏下不甘地折腰,或许是在干旱摧残下痛苦地死亡。然而,在炎炎烈日之下,我们犹能看到它们躁动全身的绿意,孜孜不倦地潜滋暗长。渺小无比的秋虫,生命甚至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你尽可听到它们在转瞬即逝的生命中那歇斯底里的绝唱。自然的循环周而复始,这也决定了事物的诞生必带有悲剧性的落幕。即使这样,各种生灵仍旧用一次次生命的突围有力地抗争着无情的自然法则。也正因为这样,大自然才会不懈地绽放勃勃生机。耳闻嘶哑的虫鸣,身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为苦难流泪和悲伤?
正如《珍珠》所写的那样:
蚌壳里的夜,有多长?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
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就不会闪光。
朋友!我们真的需要从困苦中突围!不为别的,只为生命闪现耀眼的光芒。
【译文】
吴王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找个可以托付国事之人,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认为他可承担大事。吴王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廷大臣之才,没有能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就召诸葛恪到武昌来。诸葛恪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现在世上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诸葛恪到达丹阳,用正式公文通知四部属城长官,命令他们各自严密防守疆界,整顿部队;已经归顺的山越平民,一律设屯聚居。然后又调各将领,率兵据守险要,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交兵。等待稻米快成熟时,即下令士兵收割,使地上不留稻种。原有的粮食已经吃尽,新稻又没有收成,平民设屯聚居,劫掠不到任何东西。于是山民饥饿难忍,逐渐出山归降。诸葛恪遂又下命令说:“山民只要痛改前非,接受教化,都应当抚慰,迁移到外县,不能随意猜疑,拘押逮捕。”臼阳县长胡伉获得降民周遗,周遗原是一个恶霸,迫于饥饿暂时出山。胡伉把他捆绑起来,送到郡府惩办。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命令,于是将胡伉斩首。山民听说胡伉因随意捕人被杀,知道官府的目的只是想让他们离开山区,于是扶老携幼,大批出山,一年之后统计人数,都同原来计划的一样。诸葛恪亲自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其他将领。吴王嘉奖他的功劳,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为都乡侯,移驻庐江皖口。
虞喜论曰: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是最重的担子;以大臣的身分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情;一身同时承担这两件事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侯是国家的元老,经过深思远虑,才以十思告诫他,但被认为是说他低能而受到拒绝,这就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具备机敏灵慧之处。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行事,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采纳善言比迅雷还快,听取谏议比刮风还急,怎能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辩才,欣赏他仓卒之间的应对,而耻笑吕侯的无言以对为浅陋,却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从前魏人伐蜀,蜀人去抵御,精兵整肃待命出发,而费却正在与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必能打败敌人,这是说他内心已确定高明的策略,而外表毫无忧色。何况长宁认为君子面临大事就恐惧谨慎,善于谋略才能成功。蜀是个小国,而且面临大敌,其所谋划的只应是坚守或交战,怎能过多地自负自傲,而安然对敌毫无忧患之意呢?这就是费的性情宽厚简忽,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终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见于彼而灾祸成于此吗?以前听说长宁鉴别文伟,而今见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