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B项,“横”读hèng, C项,“着”读zhuó。 D 项,“炽”读chì。
2、A B项,思辩――思辨,拌脚石----绊脚石。C项,废驰――废弛,暗剑难防---暗箭难防。D项,靡烂――糜烂,美轮美焕----美仑美奂。
3、A ①藐视:轻视,小看。在句中,因为藐视,困难才“轰然倒地“,有上下因果关系。正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②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修建:土木工程施工。③从来:一般后面带“不”“没有”等带有否定意思的词语。历来:一般后面不带“不”“没有”等带否定意思的词语。④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或苦上加苦。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A A项,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B项,半壁江山:指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C项,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D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5、D A项, “关键在于……起决定性作用”杂糅。B项,否定失当。C项,宾语残缺,“批准”缺宾语,可在“破产”后加“申请”。
6.C C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属答非所问。7.C C项表述的是这些人所作出的贡献而非解说。8.D A项,“最早”时间推断错误。B项,“致使”强加因果。C项,“所有鼎盛阶段”原文中无此表述。
9.D(重:慎重,不轻易)
10、A A项中,两个“之”意义用法都一样,都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趁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目的。D项中,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
11、C ①是余若水任职一个月就辞职了,与“明节避世”无关。④描写的是余若水家里的情况,与“明节避世”也无关。⑥说的是他死后,朋友们为他筹钱安葬,也与“明节避世”无关。
12.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13.(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4分。“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会”“交亲”后句句式各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下”“辱”“足”各1分)
【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14、(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15、 ①金就砺则利 ②官盛则近谀 ③悟已往之不谏 ④引壶觞以自酌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虽令不从。
16、(1)文字简单,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容易被儿童接受;(2)精心绘制插图,形式活泼隽趣,贴近儿童口语;(3)内容富有童心,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4)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7、示例1: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作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 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2: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普;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18、(1)①“不少莘莘学子”中的“不少”删除;(2)②“你们”改为“我们”;(3)④“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4)⑥“替”改为“为”。
19.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或“茫茫”)。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0.水乡里的苇:美丽、群居(或“繁茂”)、生存条件好(或“生存于一大片水域”)、存活时间长。荒漠中的苇:瘦削、缺少气势(或“少伴”,或“稀稀落落”)、生存环境恶劣(或“生存于一小片水中”)、存活时间短。
2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柔弱的芦苇不停地生长(或“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荒漠中的苇”的热爱之情。
22、(示例一)金克木把生命比喻为“啜泣与哈欠”,态度消极,而柔弱的芦苇更衬托出这种消极态度(或“用柔弱的芦苇来衬托出消极的人生态度”);为此,作者作了改动,把生命比喻为“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的“芦苇”,态度非常积极,而“啜泣与哈欠”更衬托出这种积极的态度(或“用‘啜泣与哈欠’来衬托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作者改动诗句是为了:①表达对坚韧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芦苇的赞美。他把生命比作芦苇,表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表达对芦苇一样坚强的生命的赞美。生命虽然有“啜泣与哈欠”,但惟其如此,才显出生命的丰富和美好。
(二)23.①构成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 ②引出下文对兰花欺骗艺术的说明。(每点2分。)
24.(1)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1分),分析1分。(2)运用修辞,生动形象(1分),分析1分。(3)诙谐风趣,简洁明快(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
25.①用香甜的气味吸引。 ②用食物的色彩吸引。 ③伪装成雌蜂诱惑。 ④配备强迫昆虫传粉的装置,设置“路标”,迷惑昆虫进入。⑤尽量多开花,开大花(每条1分,答出4条即可。)
26.好处(2分):文学作品中的兰是“四君子”之一,有“香祖”之称,承载着美好的情感,实际生活中的兰则是为生存而绞尽脑汁。这标题可以在心理的巨大反差之中引发读者的浓厚兴趣。 认识(2分):①兰花行骗,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昆虫为自己传递花粉,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②这是兰花的生存本能,更是兰花积极适应环境、求得更高品质的生存本能。感悟(2分):①兰花行骗手段多样,要有自己的绝活,才能高质量的生活。②要像兰花那样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适应各种环境。(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27、[例文赏析]
【译文】
吴王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找个可以托付国事之人,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认为他可承担大事。吴王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廷大臣之才,没有能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就召诸葛恪到武昌来。诸葛恪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现在世上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诸葛恪到达丹阳,用正式公文通知四部属城长官,命令他们各自严密防守疆界,整顿部队;已经归顺的山越平民,一律设屯聚居。然后又调各将领,率兵据守险要,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交兵。等待稻米快成熟时,即下令士兵收割,使地上不留稻种。原有的粮食已经吃尽,新稻又没有收成,平民设屯聚居,劫掠不到任何东西。于是山民饥饿难忍,逐渐出山归降。诸葛恪遂又下命令说:“山民只要痛改前非,接受教化,都应当抚慰,迁移到外县,不能随意猜疑,拘押逮捕。”臼阳县长胡伉获得降民周遗,周遗原是一个恶霸,迫于饥饿暂时出山。胡伉把他捆绑起来,送到郡府惩办。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命令,于是将胡伉斩首。山民听说胡伉因随意捕人被杀,知道官府的目的只是想让他们离开山区,于是扶老携幼,大批出山,一年之后统计人数,都同原来计划的一样。诸葛恪亲自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其他将领。吴王嘉奖他的功劳,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为都乡侯,移驻庐江皖口。
虞喜论曰: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是最重的担子;以大臣的身分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情;一身同时承担这两件事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侯是国家的元老,经过深思远虑,才以十思告诫他,但被认为是说他低能而受到拒绝,这就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具备机敏灵慧之处。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行事,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采纳善言比迅雷还快,听取谏议比刮风还急,怎能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辩才,欣赏他仓卒之间的应对,而耻笑吕侯的无言以对为浅陋,却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从前魏人伐蜀,蜀人去抵御,精兵整肃待命出发,而费却正在与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必能打败敌人,这是说他内心已确定高明的策略,而外表毫无忧色。何况长宁认为君子面临大事就恐惧谨慎,善于谋略才能成功。蜀是个小国,而且面临大敌,其所谋划的只应是坚守或交战,怎能过多地自负自傲,而安然对敌毫无忧患之意呢?这就是费的性情宽厚简忽,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终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见于彼而灾祸成于此吗?以前听说长宁鉴别文伟,而今见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