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1)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2)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3、“深者磓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4、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5、佛迹院
6、水 璧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作背景
文中浴于〔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热甚,其源(殆〕几乎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有很大的瀑布。悬水,瀑布。山八九〔折〕拐弯。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缒(zhuì)〕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到了五丈深的地方)仍然到不了底。雪溅雷怒〔雪溅雷怒〕形容瀑布落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落入潭中而发出轰鸣声。可喜可畏。在半山腰有〔巨人迹〕巨人的足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团练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达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注释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