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D(“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而非“首要基因”)
2:B(是“中华文化”而不是“中华民族精神”)
3:D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可知, 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
二、4、B (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5.(3分)C(诏,指皇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6.(3分)D(“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
7.(1)(5分)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
(2)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8.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3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3分)
【解析】 开头三句从内容上以水边轻烟氤氲、小雨轻敲细沙、垂杨轻拂花草三幅图景写出了作者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从结构上看,呼应了题目,引发了对与此景相似的“西湖”美景的联想,进而引发故国之思。
9.【答案】 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2分)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3分)
【解析】 下片前三句乃词作感情的高潮处,分析时应侧重它们是如何表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可从手法、形象塑造、意象构成等角度分析。“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述所写诗句都是血泪之作,表达了沉痛的感情。第三句以问的语气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这里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以西湖为代表的故国故都,而是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10、(3分)①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2分)②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1分)
11、(4分)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三)12、(1)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2)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3)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三、13、(1)CD(答C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B项对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目的理解有偏颇;A项“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错误;E项我给学生放电影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期望他们快速成长。)
(2)①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每点2分)
(3)①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②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③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每点2分)
(4)①集中表现了父爱:父亲病重在异乡住院的时候,带我去看电影,并非为了看电影,而是借此机会和我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弥补平时对我的亏欠,使我感受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②体现父亲教育的艺术:父亲在电影开始之前,递给我一支烟,把我当成大人看待,在这种特殊的场合用用“攻心”的方式帮我改掉抽烟的不良习惯。③寄托了父亲的厚望:影片中邮差父亲让儿子尽快承担生活责任的情节,寄托着父亲对我同样的心愿,父亲借这个机会把他的希望传递给我,希望我尽快长大。④我受到了教益:影片中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情节让我瞬间长大,我在回去时也背起父亲过河,让父亲安心的离世。(每点2分)
四、14、A解析 添砖加瓦:喻为宏伟的事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和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鼎力相助: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表态帮助别人的情况。竭尽全力:使出全部力气;鱼目混珠: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15、C (A.“股票市场……是……年”搭配不当; B.句子成分赘余,“短期内……”“一时”表意重复;D. 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16、D(根据逻辑顺序,前一句是“谁没有故里?”强调“故地”,所以后两句的选项顺序应该是②③;最后一句根据前文推断应该是①。)
五、17、略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