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附录:曾国藩之父曾麟书自题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时贤一石雨水; 古法二祖六宗。 --曾国藩自箴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
这是一副自诫自勉书室联。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一个“多”字下得十分贴切,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一个“半”字也用得很妙,因为要做完美的人仅靠吃苦耐劳显然还是不够的。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自题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曾国藩自箴
此联于1859年4月1日作。上联“取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句为:“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意思是说: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关于“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辨正关系,作者曾以“大河”与“小河”作比说:“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下联“忧以”,语出作者的《圣哲画像记》,意为“终身有乐处”之意。关于“乐”字,作者曾总结出“三乐”的经验:“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关于此联,吴恭亨曾评论说:“上下幅均仄声,落脚虽曰失律,然颠扑不破处,殊可喜。”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曾国藩自箴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 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曾国藩自箴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自箴(题江西省奉新九天阁)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曾国藩自箴(又题江西省奉新九天阁)
该联既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又是对人生道路的揭示。难易忧乐由心生,既有人为,亦有天降。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曾国藩自箴
曾国藩在写给其子弟的家书中,曾每每流露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权位太尊,可悚可畏”的情绪来。叮嘱其子弟要指点言行,“坦荡为之”。这副联可以说是他一贯思想的写照。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曾国藩自箴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国藩自箴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 制千丈夫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曾国藩正题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曾国藩自箴
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
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曾国藩自箴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