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把学习内容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展示,这一过程要展示得自然,有效。对于文言教学,常规做法是逐段串讲。教师打破了这一老方法。他遵循意---句-----辞的顺序进行施教。就是先在预习基础上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找到相关重要文句,如果文句有一定难度再加深学习,最后巩固重点词语。我感觉采用这一思路可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直奔文意的心里,避免了对繁琐词句的纠缠。我们一般的阅读心里,往往先关注内容,后关注词句。我们古代的文学理论不也是提倡不“以辞害意”吗?这也表明文章教学可以从意开始。
有人会说学生哪能一开始就能正确把握文意?这正是教学的开始。如果发现对文意把握不准,说明对某部分理解有问题,教师可以因此展开教学,直至文意理解的难点。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预习完课文,大家如何品论张衡?我们可以说张衡是怎样的一位大家?教师这样设问,为了了解学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学生都能说出张衡是一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
接下来,教师从三方面张开教学,作为文学家的张衡是怎样的,科学家的张衡有哪些成就,作为政治家的张衡是怎样的?在文学才能方面,又这样设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张衡的文学才能?接着让学生找出文句,进行文句解读。完成后他又设问,这里只写到他的才能吗?从而引出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面对官方多次征召“不就”“不应”。此后让学生带着对张衡的敬仰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由于教师已经把相关重点词语板书黑板上,最后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完成基础积累。
朗读方式新颖,让学生在理解中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的泛读。这种形式,避开了教师感染影响,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计划,教师的泛读只起到订正作用。
可是从上课的反应上不太理想,学生积极性不充分,问答不积极,气氛不热烈活跃。
我想是不是由于已经预习过了,学生已经对内容失去了新鲜感?
总之,多元解读的环节调动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头脑,实现课堂资源共享,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长期坚持利于课堂的操作,利于思维的培养,利于成绩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讨论探究,多元解读,完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时,我时刻注意教师引导的方式,有预设的问题,也有应变的问题,这一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指导的语言有待锤炼,技巧有待提高。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