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无论是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是基于两点:一点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是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另一点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如果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吃喝拉撒玩都是文化,但不是写吃喝拉撒玩的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事实上,人们对文化散文的认识一直也是限于此。文化散文并不等于学者散文,写文化散文的有学者也有非学者,学者写的散文并非都是文化散文。这一点必需廓清。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已退到一旁,独有的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是因为文化散文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红”的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话语-----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一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也可以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他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巨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只不过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已经细化到中国文化的边边角角了。文化散文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对灵魂的拷问,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才华横溢;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点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估占百分之一;中品者有一些,估占百分之十;下品者众多,估占百分之八十。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到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总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会知道。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文化散文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标志了“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
B、“文化散文”的写作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回应。
C、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其原因可能是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
D、文化散文不同于学者散文,学者写的散文大多是学者散文。写文化散文的有学者也有非学者。
2、下列各项中,属于“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巨大的读者市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情绪充沛、表达文雅的“余式风格”话语,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一课。
B、文化散文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
C、二十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虽不多,但中品者还是有一些。
D、文化散文的题材、表达模式以及写作方式等都非常新颖,吸引了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散文知性、智性,少了抒情,而独有的见识、经验、知识成为“主打”内容。
B.上品的文化散文,能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体现对文化的反思,对灵魂的拷问。
C.下品的文化散文,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语言感染力不强。
D.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到归于平静,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局,热闹登场,最终无声息。
答案:1、D 2、B 3、D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