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戏台上,两侧各有一道边幕,象征演员上下场的两道门。从观众方向看,左侧为上场门,绣有“出将”二字;右侧为下场门,绣有“入相”二字。这两道门楣的本义是:出征能拜将帅,入朝可为宰执。这当然是封建时代最为理想的前程。
能做到出将入相的古代人才,是否德才兼备且不论,但必须是文武双全的人。如,姜尚、吴起、王猛、范蠡、曹操、诸葛亮、李靖、王阳明、曾国藩等。其中,李靖是个代表人物,王珪评价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得到唐太宗首肯。有人说他们是全才,其实不然,从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从横向上说,知与能没有边,任何人倾一生精力也学不完;从纵向上说,知与能没有底,持续不断在更新,且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庄子慨叹“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姜尚韬略过人,但神话色彩很浓,即便在传说中,一个法术可慑鬼神的人,连笊篱、面粉都卖不出去,能说是无所不能吗?
按照辞典的解释,只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称得上全才,多才多艺的人则被视作通才。在我国古代,被誉为通才的人倒是很多,对他们的评语大多是“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由于那时知识的分类是粗线条的,四书五经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六艺的门类与四书五经相仿,即便加上乐(音律)、射(弓矢)、御(驾车)、数(算术),天文、地理、建筑、书画、兵法、医术等还不包括在内。在我国古代,文武兼备就算是通才了,也是用人的理想标准。
社会发展既需通才也要专才,器与不器,是不是经世济用之才,就看你放在哪个位置上。一般来说,古代的能臣良将、大家名流多半是通才,但也有不少专才。在朝的如翰林待诏、国史编修、参军簿记等,或者是太医御厨、司历太卜、乐正伶官等,均属服务于国家的专门人才。在野的专才,大多是文人、艺人、商贾和工匠等。这些人,或科举落第,屡试不中;或仕途失意,归隐山林;或遭逢乱世,耕读持家;或无意官场,发家致富;或潜心技艺,不求显达;或漂泊江湖,卖艺为生。有些民间艺人的专精程度,已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如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能让油滴沥过钱眼而钱不洗;庄子笔下的庖丁,能够目无全牛而游刃有余;林嗣环笔下的口技高手,能把一家人夜间遭遇的变故模拟得生动逼真,令人如临其境。
相比较而言,历史跨入近代以后,专业人才逐渐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即便在人文科学领域,专业化趋势也愈益突出。与此同时,就业的难易和收入的高低,也已成为青年学生选择学业门类的风向标。尽管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渗透越来越深入,最终成果取决于综合科研,但那也是在个人专业突破的基础上多人合作完成的。从当今两个文明发展的需要来看,专才与通才同等重要,专业领域当然需要专才,但因社会分工不同,统御和协调各个专业的领军人物最好是通才。道理是显然的,通才更能胜任全局性工作。
(选自王兆贵《有才方能有位》有删改)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姜尚、吴起、曹操、李靖、曾国藩等都是文武双全、能做到出将入相的人,但不能说他们就是全才。
B、知、能无边,任何人都学不完;知、能无底,不断更新。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
C、庄子发出“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个全才。D、一个人要做到无所不能,谈何容易。即便是拥有过人的韬略和可慑鬼神的法术的姜尚,也有不能做好的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戏台上有“出将” “入相”两道门楣,这两道门楣反映出封建时代人们的最理想的前程。
B、在我国古代,产生了很多通才,他们都多才多艺,获得了“学富五车,博古通今”评价。C、古代的能臣良将、大家名流有通才、也有专才,如翰林待诏、国史编修、司历太卜等就属于在朝的专才。
D、古代文学作品写到很多民间艺人,如卖油翁、庖丁、口技高手等,表达了创作者对艺人及其技艺的赞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一个人若能精通四书五经,懂得乐、射、御、数,他就算一个文武兼备的通才。
B、古代那些在野的专才,生活遭际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技艺超凡。
C、进入近代社会,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渗透也越来越深入。
D、在当今社会,通才比专才更受欢迎,因为通才能胜任全局性工作,在统御专业方面比专才有优势。
答案:
1、C 原因解释错误。应该是因为他意识到人的生命有限,而所要学的知、能无限。
2、B 以全概偏。根据原文“对他们的评语大多是‘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可知,并不是每个通才都获得这样的评价。
3、D “通才比专才更受欢迎”于文无据。根据文意,他们“同等重要”,专业领域需要专才,在统御专业方面最好用通才。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