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时俱进话选材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教授何永康曾提到,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司马迁、苏轼、李白、辛弃疾、陶渊明等成了学生的至爱和制胜法宝,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与现实隔绝的古装时代。
其实,作文选材可以从以下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搭台唱戏
二、生活——左右逢源
三、热点——跟踪报道
一、课文——搭台唱戏
现在的高中生,随便写什么话题的作文,只要涉及到议论性的内容,爱迪生的名字就会时常出现。无论是关于天才、勤奋、刻苦、执著、韧性还是其他什么优秀品质,学生们都能把爱迪生拉来凑数,爱迪生的事例几乎成了学生们写议论文的“万金油”。如果爱迪生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名字如此频繁地穿梭在学生们的作文本里,看到身后80多年还有这么多中国孩子记挂着他老人家的时候,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学生们念念不忘的,又岂止是爱迪生和他的灯泡呢,还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牛顿的苹果。
语文课本是个庞大的素材库,这些素材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又极具典范性。如果我们建一个建“人物画廊”的话,有雄辩成大业的烛之武,有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有倡导自由解放振臂一呼的马丁·路德·金,有汉代风云人物刘邦与项羽,有走出残疾的阴影用笔闯出一条生路的史铁生,有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往矣,吾愿曳尾于涂中”的庄子,有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蔺相如……每年有很多高考优秀作文就成功地选用了课本素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学会迁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必杀技。
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篇目的章节内容、相关故事、典故和涉及的文史知识,可以组合转借用到作文里,让文章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围绕语文的重要作用展开,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就是采用的素材组合的方式。分别使用了《逍遥游》、《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林黛玉进贾府》、《边城》这四篇课文中的事例,阐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和涤荡污浊,提炼精粹,陶冶身心的作用。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既撷华掇英,展示底蕴,又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和说话的感染力。高考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精神的三间小屋》、《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所以,只要考生学好课文并灵活使用这些素材,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甚至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散文、文言文的阅读文段也是好的素材来源。这些材料都经过自己的精读和老师的精讲分析,印象深刻。我指导学生专门做过此类训练,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有意识去搜集、去使用这些材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生活——左右逢源
这里的生活仅就学生的个体生活而言。名人+名言式的套话作文好教,学生要写自己的生活,教学生发现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老师可能要费十倍、百倍的精力。要寻找生活的感触点,敏感地把握生活的感触点。只有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才能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效果。
但很多同学写作文时是为他人立言,文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也鲜有自己的声音。其实,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悲伤;与同学相处,有相知相交的愉悦也有碰撞隔阂的苦恼;与父母一起生活,有成长的烦恼也有亲情的流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如果能把自己圈子里的事情,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感悟写进作文,那就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堆砌,不做作,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聆听心声,在感受鲜活的生活。
如2007年被抢救出来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缺乏生活气息 ”“没能贴近自我心灵 ”等等,对中学生作文的这些批评,已是老生常谈。学生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像是通病。学生一次作文,老师能见到十几个屈原,七八个苏轼,十来个爱迪生,十多个爱因斯坦,还会有二三十个“最美女教师”。
曾有老师感叹:一个班,只要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学生作文中能有点生活气息,改作文时,也许能轻松一些,“知道自己还活在人间”。一个人能关注世事,关注别样的人们,感受真情,发现生活的真谛,靠的是心灵的感动。
因为应试的需要,学生的作文积累往往只有“英雄谱”和“名人榜”(这些,只需短时间阅读或背诵就能完成);而普通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这就令他们的作文脱离社会生活。如果你能关注在学校施工的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你就能想到成千上万的农村家庭在期待什么;看春运的新闻图片,你不要对人山人海感到恐惧,如果你能想到,这些人全是你的同胞,他们能平安幸福,你的自由与快乐才能有保障,你的努力才能有价值。如果你的心被震撼震动了,那你就写出来;写出来了,你就活在人间。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生活的底子,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人,才会有泥土的气息,才会有如人一般的喜怒哀乐。著名教师吴非提到过,他的一个女同事说过一个例子:她为了训练孩子写好人物一连串的动作,要求他们用准确的动词写一写自己做家务的过程。班里的一个孩子立即举手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我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都是保姆做。”语气里还带着些许自豪。我的同事当时就启发这个孩子:“那你看过保姆是怎么做的吗?你也可以选择保姆做的事写一写。”孩子回应,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样的事情,回到家里,妈妈只会督促他写字看书。你看,缺少了生活,不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孩子就会渐渐丧失一颗敏感柔软的心灵。
三、热点——跟踪报道
社会生活是另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时刻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学会用具有时代特色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使文章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让人从中听到时代的脚步声,如屠呦呦获得诺奖、雾霾、道德绑架现象、网络语言、文化恶搞现象(如贾玲恶搞花木兰)等等。这些材料既是我们写文章的有力证据,又能使文章焕发时代特色。
南京的曹勇军老师举办的“时事演讲”,每周两三位同学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培养了全班同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人生姿态和品质,积累写作素材,让课堂上和每个同学心中流淌着生命的活水,“为什么我们总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知道豆浆造假之后”等等,他们为社会上各种负面的信息而焦虑,为人性的善良美好而欢呼,独立地思考判断,逼近社会真相,捍卫公平正义,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触发了内心的震动。
湖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陈天在2012年高考语文单科中取得了138分的好成绩,并顺利考进名校武汉大学。他在介绍自己作文的选材经验时谈到,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