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 “天人合一”。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客体成为被主体心灵所外化的客体,使“美”与“真”、“美”与“善”有机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要求把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客体与主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情景合一是殊途同归的重要原则。中国古代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联系在一起以建构古代诗学,皎然说“诗情缘境发”,苏轼说“境与意会”,“境”指自然之境,亦即絮体的形象,“情”、“意”指主体情感,两者在诗中要有机交融。所以,光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通过“再现”,使自然之境与主体心灵高度契合与融汇,跻于“象外之象”,才是好诗。再如,富有东方艺术精神的中国绘画,历来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要旨。在中国绘画中,尤其是宋元山水花鸟画中,我们欣赏到的不仅是自然造化之工,而且可以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以及蕴含其中蓬勃生发的生命跃动,这种形神兼备的画境,为历代画家所推崇。清代笪重光云:“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方士庶亦有类似论述。又如,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也是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的和谐相通。《礼记·乐记》认为乐产生于人心,依天地本性而作,“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
所以,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大化。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具有与宇宙和谐相通的特征,如此才能把人带入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
总起来说,“合一”就是让并存的不同事物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从而达到平衡协调,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情景合一”反映了中国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是古代中国人建构“美”的运思构架。“情景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求两者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学艺术家围绕意境这一核心进行审美创造,留下了丰富的体现着东方艺术情韵的宝贵遗产。
(节选自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情景合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时所追求的境界,它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
B.情景合一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坚持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及平衡协调。
C.在再现自然、社会时要渗透人的情感,使审美对象成为被人的心灵所外化的事物也是情景合一的要求。
D.在审美过程中,情景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是中国文化“和谐型”特点的体现。
2.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艺的几个主要门类尽管表现形式不一却殊途同归,情景合一是其重要原则,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B.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追求始终是“意境”,把作为主客体双方的“情”与“境” 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古代诗学。
C.中国绘画,一直将生命情调与自然造化的交融互渗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在这方面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相通。D.中国古代音乐追求与宇宙造化、高山流水和谐相通,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带人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佳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歌若仅有“表现”的“象内之象”,不是好诗;只有突破有限形象.创造出“象外之象”,才算是好诗。
B.宋元山水花鸟画为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原因是,人们不仅从中欣赏到自然造化之工, 而且还可感受到山水林木花鸟的精神性格。
C.古人认为,“人心”与自然相通相融,才有音乐的发生,故最好的音乐应该以有限的旋律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
D.千百年来,具有东方艺术情韵的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无不体现了“情景合一”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答案:
1.A(“以‘天人合一’为主要内容”错误,原文为“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
2.B(“建构”指搭建起一种构造。这里将“建构”理解为“构成”错误。)
3.A(B.据原文,历代画家所推崇的应是“形神兼备的画境”,而非“宋元山水花鸟画’,C.“传达无限的内心情感”错误,应为“传达无限的自然”。D.“无不体现”说法于原文无据。)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