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它“既不是统治思想,也不是大众的行为规范,更不是全社会自觉认同、自觉实践的价值准则。同时,它也缺乏一个阶层或者群体作为载体。”客观而言,由于儒家思想失去了滋养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经济基础,因此也就基本失去了造血再生的功能,作为价值体系,它的边缘化是必然的,尤其是它的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念的内涵必然同当代社会渐行渐远。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匮乏,是其边缘化的主因,而那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性的理念,比如民本思想,也被民主等现代意识所超越。尽管儒家思想与传统社会专制政治并不等同,但历史上儒家思想依靠专制制度而广泛影响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实。整体而言,已无法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的儒家思想,其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
对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判断,并不意味对其影响力的全盘否定。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契合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演进特点,通过对浓厚的血亲—宗法关系的把握,它将集中体现血缘意识的伦常关系,也即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亲密的关系予以归纳概括、层层推演,使之发散至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其“伦理—政治”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理性、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历史的演进中,它的诸多理念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当中,作为受到“称道和景仰的集体意识”,“保存在传统文化之中并流衍而为文化传统”,从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具有应否定舍弃的内容,两者交融共生。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之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不是边界清晰、易于切割的对立面,它们不是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所谓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分野,是一种基于时代性的判断,在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之际,就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者而言,这些“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并不存在。在此意义上,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是附带着消极内容的积极,而消极方面则是伴随着积极内涵的消极,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具有某种同质化的属性,如同一个苹果的酸甜两种味道,它们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个苹果的内核,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特定价值内涵。正是这个内核,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交融。
现代化进程中,在缺乏对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衍生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膜拜情绪: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掘来满足转轨时期社会主体的精神需求,希望以传统的文化资源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赋予儒家思想以“化现代”的使命。鉴于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持久,不可否认,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个使命。但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不论它的影响力多么持久深远,构成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核心理念却都是产生于过去,而不是当代。因此,它的某些内涵必定会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必须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一些观念,诸如“民本”、“和合”等,由于和当代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念,如“民主”、“和谐”具有某些风格相近的“形似”,如果对这种“形似”不加以辩证的分析,这种经过包装的、“现代化”的儒家思想既不可能实现“化现代”的任务,也无法实现自身真正的现代化。
阅读训练:
1、关于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经济,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本身已基本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B、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念的内涵,只能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C、儒家思想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它的一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性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现代意识所超越。
D.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靠的就是专制制度,这样的历史客观事实足以证明它与当今社会的不相兼容。
2.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生共存,是同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对立的两种特质。
B.儒家思想在产生发展之际,并不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基于时代性的判断才有了二者的划分。
C.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个内核,两者因此而具有某种同质化的属性。
D.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表现为共生、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无法截然分清。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项是( )
A.儒家思想就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来看,既表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又体现出持久性的特点。 B.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因为它们的某些内涵必定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
C.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认识,应该加以辩证分析,不应该带有情绪化倾向。
D.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引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血液,才能完成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的任务。
答案:
1.D(以偏概全。原文意思是说“历史上儒家思想确实依靠专制制度而影响了社会生活”,但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靠的都是专制制度”。)
2.C(A项,不是“彼此对立”,而是“彼此补充”;B项,“不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是“就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者而言”的;D项,“无法截然分清”错。)
3.B(“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说法太绝对,不是“不能用”,而是应该在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进行“扬弃”的使用。)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