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刚
洛阳纸贵,实质上揭示的是艺术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古希腊把诗人和匠人归为一类,就是因为艺术也是一种落实到具体物质形式之上的“制造”,文学、绘画、雕塑自不必说,就是舞蹈、音乐、戏剧等诸多表演性的艺术,也总是以真实的人的行为做媒介。艺术离不开媒介,又带来了艺术与场所的关系问题——必须前往某种艺术场所,才能欣赏到某种艺术,于是就有鲁迅《社戏》中几个少年撑了几个小时的船,在规定的时间,前往规定的地点,看一出规定的戏。
但从古至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人类一直在通过智慧填充媒介与场所造成的人与艺术之间的巨大裂缝,甚至鸿沟。我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媒介,使我们能够越来越自由地突破这种限制,进行更便捷的审美活动,最终实现与艺术的“无缝对接”。
最先取得突破的是书籍。在无书时代,古希腊广受欢迎的是荷马那样的盲诗人以及其他专以诵诗为业的人,先秦时期一个普通人要想学习儒道墨法诸子的学说,也只能前往寥若晨星的学者那里面受机宜。而有了书籍这种新的介质,文学获得大发展,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再加上印刷术的改进,书变得更为廉价,普通人与文学之间的裂缝骤然缩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隋唐雕版印刷之后,欧洲在古登堡印刷机发明之后,中西方的文学都获得迅速提升的原因。书籍不仅可以是文学的介质,甚至还可以是绘画的介质,今天的印刷技术已经可以让我们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欣赏到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刻。
书籍虽然能解决文字和图画存储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声音和行为的存储。于是,唱片、胶片、电磁波这些新的介质先后创造出来,来记录交响乐、歌剧、戏剧等,直到形成现代社会最具优势的艺术形态——电影和电视。再然后就是今天最具颠覆性的媒介,在技术的可能性上足以让书籍、唱片、胶片等退出历史的,以0和1来呈现世界的比特。这种数字化的信息能够再现一切艺术,从蒙娜丽莎嘴角的帆布裂纹到侏罗纪公园里暴龙瞳仁的光泽,其功能之大让我们有些恍惚,不禁想起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世界的本质是数。
有人说,发展到今天,数字化的信息已成为淘汰其他一切媒介的终极媒介,数字时代让艺术场所的存在显得越来越鸡肋,因为我们终将彻底弥合与艺术之间的裂缝。无缝时代,显然是人类几千年追求的一个大势,审美方式也必然受到这一趋势的改变。当技术使我们通过数字信息这种终极介质获得更好的在场感,那艺术场所将失去大部分意义,或者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我们曾经发明了很多艺术媒介,这些媒介各有特性,无法整合到一起,所以诞生了各自的艺术场所。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艺术与媒介关系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绘画、雕塑这些艺术需要媒介,它们是具体落实到某种物质上的“制造”。
B.艺术离不开媒介。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性的艺术,总以真实的人的行为做媒介。
C.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媒介,突破艺术受到的限制最终实现与艺术的“无缝对接”。
D.数字化的信息已彻底弥合我们与艺术之间的裂缝,成为淘汰其他一切媒介的终极媒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戏》中的少年撑船去异地看戏,这可以说明艺术与场所存在关系的问题。
B.在无书时代,世人诵诗或学诸子学说只能前往寥若晨星的学者那里面授机宜。
C.中西方的文学都获得迅速提升的原因是中国的印刷术和欧洲的印刷机制发明。
D.书籍解决不了声音和行为的存储,于是先后诞生了唱片、胶片等新的介质。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不断创造新媒介去填充媒介与场所造成的人与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裂缝,甚至鸿沟。
B、 如“世界的本质是数”所言,数字化的信息让人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暴龙瞳仁的光泽。
C、 艺术场所必将失去存在价值,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数字信息这种终极介质获得更好的在场感。
D、因我们曾经发明的很多各有特性的艺术媒介无法整合到一起,才诞生了各自的艺术场所。
答案:
1、D 未然变已然。原文“我们终将彻底弥合与艺术之间的裂缝”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未成为现实。
2、B 无中生有。原文只说诵诗的人受欢迎,并没说只能去学者那里面授机宜。
3、C 说法绝对,原文“当技术使我们通过数字信息这种终极介质获得更好的在场感,那艺术场所将失去大部分意义”并不能理解为“艺术场所必将失去存在价值”。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