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媒介史的发展中,在我看来,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介质和内容的分离”。无论是书本、报刊,还是石碑,都是无法分离的东西。而随后出现的电视机、收音机,乃至mp3播放器、电子阅读器,都使得内容得以脱离介质而存在。所谓的“无字天书”只存在于神话中,但“无纸之书”却存在于现实中。
介质和内容的分离,使得内容的传输更有效率。想象一下,把一本书从一个上海人手中转移到北京人手中,势必要发生物体(也就是原子)的位移。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输,则是比特式的,无需任何介质的位移。传输效率的巨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复制的轻而易举。
而第二个节点就是介质和应用的分离。电视机作为一种介质,虽然里面播放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电视机。两户人家的电视机除了大小、色彩有差异外,主要功能是没有差别的。但以电脑为代表的介质和应用分离,使得两台电脑的功能都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显然和一个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显然是完全不同的。
介质和应用一旦分离,使得大量的数码设备成为“冷媒介”——但这个冷媒介的意思,和麦克卢汉笔下的,已经有些不同,或者说,延展了麦氏的意思。大量的开发者让媒介设备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功能,而更大量的人蜂拥而至,成为这些设备的使用者。而在这个趋势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随身携带的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它和3G网络一起,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也让社交这个古老的行为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无数人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SNS、微博上流连忘返,甚至业界还发明出了“弹性社交”的概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将“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抛弃。以iPhone和iPad为两款重要移动设备为前驱的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重新定义了产业界的法则,迫使wintel联盟解体。
过去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出门,必须带上手机、钱包、钥匙。但对于智能手机而言,这三样东西似乎一样就够了。智能手机和信用卡捆绑,能够起到钱包的作用,在机场用手机登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随着物联网的诞生,用手机开门也不会是什么神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用。它已经不再是游离于我们身外的一个配置,有时候,它就是我们自己。
行文到此,似乎充满着乐观,但我们不妨稍许停顿一下,仔细地审视一下,这样的趋势,真是有百善而无一害的么?
(选自《媒体发展中的两个节点》)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媒介中,介质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如书本、报纸杂志等,如果去掉了文字(内容),就变成了没有实质意义的白纸。
B、现代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媒介内容可以抛开介质独立传播,所谓的“无纸之书”不只是存在于神话中。
C、传统媒介因为介质和内容不可分离,使得内容传播非常不方便和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内容的位移必须伴随着介质的位移。
D、现代媒介不但大大提高了内容的传播效率,而且信息复制也变得轻而易举,这是因为它的内容能够脱离介质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媒介发展中的第二个节点指人类借助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实现的介质和应用的分离。
B、介质和应用的分离,是指媒介设备的使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让媒介设备产生不同的功能。
C、智能手机是一种典型的“冷媒介”,因为开发者为它开发出的五花八门的功能,需要使用者高度参与。
D、智能手机的出现,是对互联网一次根本性的提升和拓展,它使得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和频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和电脑的出现,推动了整个媒介史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现在的生活,也必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
B.电脑程序员的电脑和专业文字作者的电脑不同,是因为他们需求不同,两台电脑的功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可以和信用卡、钥匙捆绑起来,以后一个人出门,只要带上智能手机就可以了。
D.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许对人自身有不利的地方,只是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未显现出来而已。
答案:
1、B 2、D 3、C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