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龙
从城里出发,不过六七十公里,眼前就呈现连绵的山谷。
这是一条好生僻远的山壑。站在谷底,只见蛮荒的山峦俨如威仪棣棣的屏障,乳白色瘴雾在山腰静静低徊,蓝天呢,长长的,窄窄的,深邃又缥缈。那条窄狭的,由一级一级青石缀成的山路,像一条带子,从长岭上飘忽而下,这便是谷底同外部世界联络的唯一纽带。公鸡在土墙上啼鸣,山雀在树尖啁啾,幽深的谷底在岑寂中才有了一分活气。
正当嘭嘭的搭谷声应山应谷的时候,长岭上忽地撑起了一排排绿色的帐蓬,从谷底抬眼望去,就像太阳雨过后,山上生出的一朵朵菌子。
黄昏,太阳刚刚搭山,星星还没跳出山脊,山风就会把长岭那边悦耳朵歌声传来,有时悠悠像流水,有时沉沉像滚石,有时簌簌像落雨。
山妹,这个从不枯着眉毛过日子的女子,后生们爱跟她打堆,她走到哪里,就把山歌带到哪里。她那脆脆的、甜甜的嗓音,像鸽哨、银笛,能把栖息在林子里的鹧鸪惊得扑扑飞腾,也能把缠绕在后生心中的忧怨驱散……
这些年,山寨的后生好多出门打工去了,到东莞,到宁波……,没了嘻哈打笑的同伴,没了呵嗬连天的山歌,山妹真有说不出的孤寂。做了地里那份营生,就整日陪着三爸,枯守空荡荡的瓦屋。秋夜的山凹,溽暑难挨,吃了晚饭,山妹只得陪三爸坐在门槛边,三爸手里摇着蒲扇,驱逐嗡嗡嗤嗤的长脚蚊。山妹呢,听他说些古话消磨长夜。
终于,长岭新搭的帐篷里,飘来一阵阵歌声,带着来自远方的气息,让山妹入迷了。她觉着,帐篷飘出的歌声,比民校老师唱的好听,比呜呜啦啦的唢呐引人悬想。她从歌声中,想象得出好多东西。歌声闷闷的,她猜想,一定是唱歌的人在山里住不惯,想那个远远的家了。歌声怅怅的,她想起那次牛不见了,她带了黄狗,满山去找。
山妹不情愿坐在三爸身边:在她心中,三爸的那些话太细碎了,太缠绵了,太没味了。她抬了一张板凳,坐在门前的水杨柳下,翘望着长岭上的那片红云变成淡紫,静静地听着长岭上飘来的歌,脚边嗡嗡的长脚蚊,也被她忽略了。空谷传音,那游丝一样的歌轻轻地飘来,她就觉得玄奥又酣畅,炽热又淡远,仿佛有了一点依托,得到一点昭示。她在那歌声中沉醉,觉得无处不变得一片明亮。于是,白日长长,她盼太阳快点落山;山风萧萧,她诅咒风把歌声刮跑。渐渐地,山妹听熟了,也情不自禁地学着哼起来:
亲爱的,你慢慢飞,
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山妹,咋不唱各人家的山歌呢?”
坐在屋里的三爸,摩挲着老眼,那口气,愤愤地。
“爸,我三岁就会唱山歌呢。”
山妹的回答,让三爸失意得受不住,像是受人轻慢、捉弄一样。
楼枕上吊着的那盏灯,摇曳地吐出苍黄,屋里昏昏暗暗。
山妹知道爸不悦了,就轻轻地唱起来:
吃了晚饭把碗收,
钥匙丢在碗里头,
……
山歌并没有解脱三爸心里的纷纭,在他听来,山妹唱得并不情愿,听了反而难受。于是,走上楼,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晨光熹微之中,山妹上山打猪草去了。走在雾罩沉重的田坎上,心中却有一阕韵律在悄悄展开,它轻快,跳跃,委婉,深沉,怎么也挥不去,驱不散……
她抬起头来,凝望着长岭上那排绿色的帐篷,踌躇着……
阅读训练: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叙述了“谷底人家”的父女二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反映了边远山区正在发生改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B、文中“有时悠悠像流水,有时沉沉像滚石,有时簌簌像落雨”一句,抒发了“山妹”对于听到了长岭帐篷里传来的歌声的茫然。
C、作者写“山妹”“那脆脆的、甜甜的嗓音,像鸽哨、银笛”,运用了“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
D、“三爸”“摩挲着老眼,那口气,愤愤地”,是因为他看到“山妹”学唱的不是自己寨子里的民歌,对长岭帐篷里的那些人产生了怨恨。
E、结尾写“第二天,晨光熹微之中,山妹上山打猪草去了”,“山妹”觉得还是自己的山歌“轻快,跳跃,委婉,深沉”。
2、这篇文章的标题“谷底人家”好在哪里?(6分)
3、联系全文,说说“山妹”和“三爸”的性格特征。(6分)
4、文章结尾两小节文字,各自的末尾句都带着省略号,请探究其省略的内容。(8分)
感谢talhz投稿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