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荣获第十届“恒源祥杯”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
赏尽了旅途风景,来到林间一幢小房子里歇息。
主人是个中年男子,不到六旬却两鬓花白,独自一人带着妻儿在林间生活。
当我踏进房门的一刹那,便怔住了:地板上、柜子里,到处都是染缸和各式各样的染布染料。
原来这一家继承了祖先蓝染的传统,世世代代以蓝染为生。
房主的妻子带我们参观房间,房子不大,到处弥漫着染料的味道,穿梭在染缸染盆间煞是费力。她推开一扇门,映入眼帘的是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丝毫未察觉身后的动静。房主的妻子一下子愤怒起来,一把夺过男孩的书,嚷道:“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读书有啥用,能当饭吃吗?还不快去干活!”
男孩转过身来,我这才看清他的面容。矮小瘦弱,眉目清秀。七八岁的孩子本该活泼可爱,可他清澈的眸中却透着一丝悲伤。
他悻悻离开,我紧随其后来到专门染布的房间。
打水,放入药剂。两个看似简单的步骤他却做得极为认真,水和药剂的用量小心配比。紧接着捧起装布的盆子放到炼台上开火烧炼,动作时从未见过的娴熟。“真厉害呀”。我不禁感叹。“从小干到大,能不熟练吗”。他苦笑道。
见我看得如此认真,他便向我讲起他做染的故事: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工艺,一件精致的蓝染作品往往需要大师二十年的时间。孩子小,父母便教他蓝染的一种,扎染。
这样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便注定了染的命运。
“可我讨厌染,很讨厌”。
我心中不免产生疑惑。
“只能染,别的什么也不能干。我想读书”。男孩的声音有些颤抖。
“姐姐,我从书上看过一句话,莲出淤泥而不染。我好羡慕。从淤泥中生长,可它却不用染。不像我…”他的声音哽咽起来,眼角泛起泪光。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尽是那个小男孩说的话。
孩子并不理解“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意思。他羡慕“莲不染”,字面上的不染。
他只是想读书,想要追求本该属于他的自由。他不想染,不想一辈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仅此而已。
可他却不能。
染对他来说是束缚,是枷锁,是囚禁他一生的东西。
小小的孩子,卷入继承家业的循环,无可逃脱。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他在大大的染缸前小声地念着,念着,眼泪顺势滑下,他拿手去抹,脸颊却被手上的染料染上了蓝色。
他往布上染的不是染料,而是悲伤,是无奈。一瓶瓶蓝染料打翻在他的生命里,把他的命运染蓝,再染蓝。
他只能任由染料肆无忌惮地染着他的人生。他染着手中的布,却也被染料沾染。
我临走前,男孩来送我。他往我手里塞了一块布,是他亲自染的蓝印花布。
或许他不知道,蓝染的意思是——
尽染悲伤。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