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他曾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前半句,淡定,谦逊,轻描淡写。后半句,﹍﹍﹍,﹍﹍﹍,﹍﹍﹍﹍。
② 古人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
③ 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④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⑤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大智大勇。智在大海捞针日,勇在泰山压顶时——
一种睿智叫洞察,一种胆魄叫担当
⑥1952年朝鲜板门店谈判,朱光亚是志愿军停战代表团秘书处的一名翻译。当谈判陷入僵持,双方均保持沉默。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来而不往非礼也,朱光亚也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这,不啻为一种双方心理战的抗衡。然而,美方代表经常以核武器要挟,却让朱光亚如芒刺背: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⑦ 当时,中国核武器研制处于大海捞针般的困境中。朱光亚等人从苏联专家一份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使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爆轰试验、中子源研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⑧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对原子弹工程是否“下马”出现了争论。关键时刻,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
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后人誉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毛泽东主席批示:“很好,照办。”
⑨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成功组织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接着,他又组织力量,获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
⑩ 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经30多次亲临现场,早期还曾带人进入爆后坑道实地观察。爆后坑道余温犹存,放射性剂量很大,还随时伴有塌方,他们“深入虎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
11业内人士都知道,朱光亚“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他不接受记者采访,不写回忆录,甚至连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只有4篇。
12“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13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14遥知湖上一杯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15他忘不了中国“两弹一星”壮剧真正的“总导演”周恩来总理——
16他曾专门撰文,深情回忆周总理多次细致入微的询问:
17他忘不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18当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有23位科学家。然而,授奖之时有7名已经与世长辞,他们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其中,邓稼先年仅62岁就患癌症逝世。郭永怀牺牲于一次飞机失事,焦糊的遗体还紧紧抱着装有绝密资料的文件夹……
19——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
20——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其实,组织为他配有汽车和警卫。
21——吃什么饭,他不在意。
22——穿什么衣,他不在意。
23一生就做一件事,这件事情不寻常――
24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那是改变世界的一件事!
25那是让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阅读训练:
1、根据对前后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朱光亚“一生就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表现了朱光亚﹍﹍﹍﹍﹍﹍﹍﹍﹍﹍﹍﹍的精神品质。
4、文中举了哪些事例说明朱光亚淡泊名利的特点?
5、朱光亚与邓稼先有哪些共同点?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