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五月,校园里已经是一派初夏风景。桃李芳菲已尽,池中荷花未开,树只是默默地绿着,没有了姹紫嫣红的点缀,就显得有些呆板,像是一支没有将军的部队,又像是未题书画的扇面。
而此时的初三(二)班却无暇理会这些,大战在即,个个临阵磨枪,每日三点一线,脸上都是紧绷绷的,空气中也有了风雨欲来时的压抑,再不见往日的活泼,很像那些呆板的绿树。
幸好,他们班还有杨略这个异类,他越临近考试,却越显得轻松,除去做习题和与葛怡讨论之外,居然还能看看小说,一副神定气闲的悠然。但每次的考试却节节攀升,特别是语文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有许多同学前来取经,杨略也不吝啬,将前面八封信的复印稿给他们看,自然隐下了第九封,那是真正的私人信件呢。并说:"这些信里涉及的各种修养和方法,可能短期内不能奏效。不过文字相当漂亮的,看了有助于提高作文成绩的。"
这样,这些信便流传开去,并且出现了更多的复印稿。杨略看了心中高兴,又突然悔恨:自己应当早些这样做的,能让更多的人受益,那样多好?
当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点缀。而且这个点缀更为意外,也更为灿烂夺目,足以让同学们纪念良久,回味一生。
这个点缀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老古董的突然决定:周末全班去天目山春游,当天往返。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全校皆为之哗然。众所周知,春游班主任担着风险,因此往往只在市区内溜达一番完事,远赴天目,确实需要一些魄力,更何况他带领的乃是初三学生。
在以往,一些年轻好动、少不更事的老师或者会这么做,学校往往严令禁止。但董老师分明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呢。学校领导也相信他的能力和责任心,想想让初三学生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也是好事,思虑再三也就答应了。
消息传来,初三(二)班顿时像砸开的热锅,同学们都是兴奋得难以自已。一个春天都在教室里度过,眼看着窗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教室里却只是一成不变的摆设,同学们都觉得遗憾,而杨略更是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慨。如今去追赶一趟春天的末班车,虽然显得迟了些,但也是极大的美事。况且,这次去的乃是天目山。山中气温偏凉,空气湿润,或许春天能在那里多逗留几天,盈盈地等待他们去呢。白居易不是写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吗?
如此一想,心中就更是乐不可支。
等董老师进教室准备宣布决定时,同学们已经欢庆了许久。董老师惊愕地说:"原来大家都知道了。"
"地球人都知道。"同学们不约而同,略一迟疑,又放声大笑。此时空气中满是快乐的精灵,无形地蹿来蹿去,钻进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那么淘气,搅得人心里都痒痒的。董老师也被这种情绪感染,脸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笑脸,让人觉得脸原本就应该这样的,再不会消失了。
周六那天,他们是七点便出发,到达天目山才中午十点。汽车将他们送到半山腰,一下车就仿佛沉浸在静穆的海洋之中,连脚步声都那样清晰地撞击耳鼓。空气是清新湿润,因为是阴天,或许昨夜还下了雨,因此空气有点淡绿色,还带着芳草的清香。只要闭上眼睛,深深呼吸,就能感觉自己的肺叶被清洗得无比干净呢。
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
这种绿色又有深浅之分,浅的如纯真的孩童,深的则有中年人的冷静沉着。因为这里是常绿阔叶林,冬天里叶子并不飘落,与严寒斗了一个冬天,如今见到新叶冒出,后继有人,也就放了心,终于渐渐枯黄,旷达地飘然而落。因此,山林里虽不见有红的紫的花,但光是绿色,就有了独特的韵律,像一首时而悠长缠绵,时而激流澎湃的交响曲。
高耸的柳杉整齐而坚强的树干,雄壮地耸立在山毛榉和榛树发光而透明的绿叶上面,像无数高插云霄的大笔,蘸万顷静谧为墨,比划了千年,思考了千年,却未在蓝白的天空中落下一字。也许,这已经不需要了,只有不学无术之徒,才四处涂鸦,夸示于人。真正的高人,总是在这片山林中选择静穆,笑看云起云灭。
杨略看得心中一片宁静,浑然没有在学校时的紧张了。
他们沿着石头小径向上攀爬,不多时到了一座小店。吃午饭时,太阳悠悠然出来,阳光投射到庭院中,柔和得有些过分,草地、路石、阶梯上像是抹了一层淡淡的金粉。而风细致地刮来,将人身上每个小汗珠都舔尽了,又用它微凉的手抚摸一下,人就感觉浑身舒泰,疲惫顿消。
下午继续上路,由于时间紧迫,并不上顶峰,而是在山腰上平平地走。天目山主要的景点都在这里呢,莲花峰、大树王、冲天树、四世同堂、开山老殿,他们一一路过,玩赏半天。尤其是大树王,虽已枯死,树皮也剥尽,却依旧需要数人合抱,实为壮观。树干上面,又探出一条绿枝,让人疑心是老树重生,细看时,却是小树生长于大树王的树芯之中,这倒有些像神话中鲧死后剖肚,生出了个大禹。
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妙。
四世同堂乃是一丛银杏树,枝干探出于悬崖边,有高有低,有粗有细。粗者如虬龙盘旋而上,枝叶则云彩般团团然;细者却盈盈一握,似赵飞燕能做掌中轻舞。导游说这丛银杏树里有祖孙四代,同居一处,共享天伦之乐。一阵风过,枝叶沙沙私语,其中或有长辈训儿之声,或有孩童撒娇之音,自然也不乏莺莺燕燕之语,思之令人陶然。
一路玩赏,赞叹不绝,从莲花峰下来,面前突兀地立着一峰巨岩,顶天立地,如缩小版的华山危崖。导游解说:"你们眼前的这块岩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这种解释虽不免穿凿附会,却也令同学们惊讶。
葛怡就问:"那不是和《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一样了?"她今天穿了蓝黄相间的t恤,戴一顶鹅黄色的鸭舌帽,有点像小蜜蜂,格外俏皮可爱。
导游就笑了,说:"是啊,它只要吸天地之精华,再修炼几千年,说不定也能成仙了。"
葛怡也笑了,说:"说不定现在它就成仙了,正听着我们说话,并且记录下来,要写一本新的红楼梦呢。"
大家听到他们的对话,也都来了兴趣,嘻嘻哈哈说笑了一回,要让自己的话也出现在石仙的书中。
而杨略看着这块巨岩,却有些黯然。他抚摩着粗砺的岩石,看它锈满了菌斑,长出许多青草,因为刚下了雨,潮湿的石体上还长出了许多黑如木耳、湿若蠕虫的植物,让人看了烦腻。
这真的是补天遗留下来的石头吗?是因为什么,使得它不能闪烁于天际,给人间以光明呢?当然,可是说是命运使然。不过当他看着那些细草苔藓,突然萌发出这样的念头:也许它是被这些小植物束缚了脚步吧,让它的壮志渐渐消磨殆尽,这就像人一样,一旦为琐事缠身,就没有余暇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了,到头来引以为恨。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苏东坡的词句,以前他只是觉得琅琅上口,因此背诵了下来,却一直不能理解,今天突然明白了,透彻了。人们总是被俗务缠身,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呢。而自己应该怎样做呢?
这样想着,精神就有些恍惚,接下来的风景也飘然而过,印不到心灵深处去了。
转载敬请注明“
七色花学习网”
http://3w.7seha.com